10月15日,中国电力科技网、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主办,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协办的“2024核能与核技术大会”在青岛顺利召开。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西部核学会联合体顾问杨岐,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赵成昆担任大会主席。
本届大会以“核动力,驱动未来;核科技,链接世界”为主题,邀请27位院士、权威专家,交流内容涵盖四代核电、数字化转型、华龙一号、和气一号、核燃料研发、先进核聚变试验堆……聚焦亮点和前沿技术创新。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主任,国核示范电站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映荣主持开幕式,并致主持词。
尊敬的于俊崇院士,会议主席,主办、协办单位,各位专家、与会嘉宾:
很高兴担任本届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持人。
核裂变和核聚变——人类的认识和可控能力正不断增强,应用领域正不断扩展;发电——从大堆到小堆,从三代到四代,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供汽——与石化化工行业成功跨界合作,打开产业应用新场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处理放射废物、无损检测等等……核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广。
26位专家将围绕“核动力,驱动未来;核科技,链接世界”主题,带来精彩演讲、报告,聚焦核能安全、经济、环保等热点议题,分享核能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技术,结合案例分析,为与会嘉宾提供直观了解核能发展的窗口,就未来趋势和挑战进行探讨。
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会议一定取得丰硕成果,为核能与核技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电力科技网专家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魏毓璞。代表主办单位致开幕辞。
青岛海滨,风光旖旎:金秋送爽,硕果累累。
核能与核技术高端论坛,今日在海都开幕了!
尊敬的于俊崇院士、杨岐常委、赵成昆局长、汪映荣董事长、龙茂雄秘书长,各位专家、与会嘉宾,线上收看视频直播的女士们、先生们:
会议旨在搭建高端、前沿、开放、务实交流平台,汇聚核能领域专家、学者、精英,围绕核能与核技术应用议题,共探跨越多学科、深刻影响人类生活和未来的重要课题。
在此,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向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通力合作表示衷心感谢,感谢报告人对课件精益求精,感谢五湖四海同仁参会,感谢江苏赛德电气有限公司、山东蓝想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持。
展望未来,前路可期,思想碰撞,智慧交融,激发新的灵感和创意,为推动核能技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龙茂雄作为特邀嘉宾致辞。
福岛事故给全球核电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十多年恢复,尤其是在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硬约束条件下,核电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去年年底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形成了一个关于核能的重要倡议,22个国家发起三倍核能计划:到2050年全球核能装机达到目前的三倍,充分认识到核能在实现净零路径中的关键角色。今年3月份召开了首届全球核能峰会,主题就是如何用核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减排作贡献;也探讨了怎样发展包括小堆在内的先进核能技术,以及核聚变技术等。这两个会议的成功召开,预示着全球核电进入全面复苏期,部分“弃核”国家,也重新定位核电,宣布核电延期计划,像孟加拉、土耳其、埃及等没有核电的国家也开始开工建设机组,还有20多个国家正在酝酿引入核电。
我国核电发展经历了40年,第一个规模化发展阶段是2005年到2010年,开工建设了30台核电机组,从2019年开始进入了第二个规模化阶段,近年来连续获批新项目,至今一共开工了29台机组,核电积极安全发展的趋势有望得以延续和保持。我国也十分重视核技术的非动力应用,最近在推动核技术应用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开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并制定发展规划、计划,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希望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能为中国核能和核技术应用事业的安全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谢谢大家!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西部核学会联合体顾问杨岐致主题辞。
我代表本次会议协办方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中西部核学会联合体向大会致主题辞。
首先祝贺中国电力科技网、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主办的“2024核能与核技术大会”的隆重召开。感谢各位专家、领导的光临。
今年是我国核工业兴建70周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核潜艇首艇服役50周年、首座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投运30周年。多年来,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已经为强国防、促经济、保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前的形势下,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核能和核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我国三年核准新建核电机组31台。
中央8部委2021年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医用同位素生产井喷式发展,带动整个核技术应用产业。形势大好,任重道远。
中国电力科技网主办的一年一度技术大会,为我们搭建起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与会专家可以互通信息、交流切磋、智慧交融、共同提高。
让我们继续努力,促进核能、核技术应用安全高效发展。实现“核动力,驱动未来”、“核科技,链接世界”的目标!
接下来,杨岐常委又发表《双碳目标下核技术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演讲。我国能源的需求将保持持续的增长。而消费的主体将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变。为了满足能源供给和改善结构的需求,我国必须发展核电。以核电为代表的核动力技术,在电力供应、环保降碳、动力应用、综合利用等诸多领域全面服务于生产生活,未来随着核裂变技术的日新月益和核聚变技术的逐步成熟,核动力驱动和形成产业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核技术应用产业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典型的战略新兴产业,涉及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环保、公共安全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广泛融合应用,多年来在促进世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已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新质生产力。未来原子级制造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原始推动力。有望从根本上颠覆制造产品的精度和性能极限。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赵成昆,发表《坚持创新,推进我国核电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演讲。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于核电灵活运行的需求正不断升高。目前我国核电机组已开始探索能够实现能量梯级利用的运行模式,但目前核电与其他单一应用方式耦合难以实现核电灵活性的提升,未来核电会向着形成综合能源系统的方向演进在全球工业智能化发展浪潮下,将数字化与智能化信息技术引入核能行业,已经成为未来核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核电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到核电研发、设计、建造、运维、退役等阶段,形成一系列核电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产品,将极大助推核电技术快速发展。
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发表《大力发展核电,我的一点思考》演讲。核电迎来了大发展的大好形势(每年要建8~10台机组)!专家预计,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之时,核能发电占比将占总发电量的15%左右(当前不到5%),总量将达3.5~4.0亿KW。深入剖析发展什么样的堆型发电、内陆厂址、正确理解核电厂的核安全、如何提升核电的经济性、促均衡发展核电产业持续发展五大问题。我国目前已建成在役核电机组57台,在建机组26台。一台百万KW机组一年要产生20-25吨左右乏燃料,每年几十台甚至百余台机组运行要产生多少乏燃料?不及时处置,长期运行如何储存?所以大力发展乏燃料处置产业的规模和技术刻不容缓!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主任,国核示范电站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映荣,发表《核电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思考》演讲。利用数据协同平台技术集成数据,扩展应用,为核电厂提供全面且精细的可视化管理,为日常运维等作业提供数据服务,为生产经营等管理决策提供可视化数据展示。根据数字孪生核电成熟度等级,目前国内部分核电站已集成电厂各项静态数据与实际运行数据,实现各系统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达到“监测诊断”级别。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磊,发表《宽能谱超高通量试验堆研发进展和应用前景》演讲。宽能谱超高通量试验堆项目(THFR)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核燃料及材料辐照考验、放射性同位素生产、中子科学实验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填补国内水冷超高通量堆空白,解决国家核能与核技术发展“卡脖子”问题。THFR项目基于成熟的反应堆工程技术,采用池壳式堆本体结构、低中子自屏的堆芯设计,堆芯设计具有单位功率密度下中子通量高、堆芯布置灵活、辐照能力强等特点,在确保安全性同时,可实现多种功能用途,在工业、农业、医疗、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对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首席专家、总设计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海颖,发表《华龙一号持续设计改进优化》演讲。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从“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从“跟跑”迈向“并跑”。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持续优化改进以及批量化建造,充分体现了安全性、经济性、先进性、成熟性的平衡设计理念,充分体现用户要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经济利益。大型商用压水堆核电机型的市场空间将持续10~20年,技术的发展不能停步。“华龙一号”核电机型仍有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够延续产品市场生命力和走出国门。
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刘巍,发表《核能创新发展战略思路》演讲。面对世界核能行业在各领域、深层次、全方位正在经历的变革和竞争,中国核能行业经历近70年发展,拥有了先进科技创新体系、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具备“世界第二”发展规模和“双碳”目标下的良好前景,行业进入了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阶段,行业坚持安全发展和创新发展,发挥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特性,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体系,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致力于“寻求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章航洲,发表《我国高通量研究试验堆能力布局及相关问题探讨》演讲。我国建成了HFETR、CARR和CMRR(及CETR)四座高通量研究试验堆,综合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我国的核能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通量研究试验堆的技术指标、种类和数量还有差距;高通量研究试验堆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核能研发和核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应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且运行管理成本高,需系统考虑先进性。在安全和技术可行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中子通量水平。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反应堆高级操纵员谢昌铭,发表《华龙一号运维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演讲。2016年中核集团发布《华龙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管理大纲》、《华龙一号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策划书》,组织开展了华龙一号企业标准研发编制。华龙一号型号标准体系按照核电工程主要过程划分为8个部分:通用及基础、核电前期工作、工程设计、设备、建造、调试、运行、退役。华龙一号机组运维标准化体系建设,充分结合了自主华龙一号核电品牌的技术要求,和我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要求,为后续批量化建设华龙一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试验室项目总工程师/研究员杨青巍,发表《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设计研究》演讲。CFETR是国际上继ITER后的一座聚变堆设计,科学目标瞄准聚变示范堆,及未来的商用堆。CFETR的设计,对中国聚变研究发展路线做出贡献,实现自持稳态聚变燃烧,实现氚自持,进行聚变科学、材料、部件等方面研究并建立核数据库,建立聚变堆核安全及标准体系,是其四大目标。全球范围还没有一套聚变的核安全体系,ITER只是在借用法国ANS中的裂变堆体系,但有一定的修改;聚变安全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聚变研究的发展,非常重要,也势在必行!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第二研究所反应堆热工水力与安全研究室(五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幸奠川,发表《先进热电转换技术及应用展望》演讲。微堆战略意义重大,工业余热、太阳能光热发电,熔盐储能等市场潜力巨大,先进热电转换技术在这些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有机工质朗肯循环、斯特林循环非常适合于千瓦~十兆瓦级热电转换。核动力院掌握型谱化热电转换技术,具备设计及集成供货能力,能够根据不同领域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示范效果显著。
山东蓝想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谭和平,发表《核电行业高性能冷却技术应用及展望》演讲。蓝想环境主要技术是提高冷却换热系统性能、搭建系统化智能化控制运维及体系、研究绿色用能及节能减碳新业态,使工业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实现绿色环保、智能运维、低碳发展的目的。公司同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德国BK等国内外多所高校、院所进行深度研发,保障了产品的竞争优势。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起草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蓝想在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三维数值模拟、高位收水、高效塔芯部件以及机力通风冷却塔消雾节水、智能化控制节能、降噪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研发及应用,核心产品被评为“国产化替代优质产品”。
中核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二厂厂长/正高级工程师张祥贵,发表《核能•化工融合发展实践与探索》演讲。田湾核电站以VVER为主要机型,是中俄两国核能领域合作典范项目,全面建成后是全球最大核电能源基地,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总装机容量超过9000MW,年总产值超过240亿元,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超过700亿kW·h 。田湾核电站基于各领域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与科研创新成果,2018年开始对外承接技术服务项目,截至2023年12月,已累计签订超过65项技术服务合同。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二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徐建军,发表《压水堆燃料组件研发验证体系构建及其进展》演讲。压水堆燃料组件向提高燃耗、延长换料周期、提升安全性及经济性、降低破损率的方向研发,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均形成燃料组件品牌,CF系列燃料组件的研发及工程应用正在加快推进。构建了压水堆燃料组件性能试验研发验证体系,建立了集成热工水力及力学等多专业方向的燃料组件性能试验研发平台。建立了燃料组件试验研发验证试验标准方法,获批12项核能行业标准,获得了试验数据,支撑国产燃料组件安审及工程应用。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核能与核技术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余慧,发表《先进核能共性技术研究与实践》演讲。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国家能源核电软件重点实验室、工信部核能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的主体依托单位,在自主软件研发、热工水力试验、材料研发及测评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已有十余年的实践积累。国家电投和弦(COSINE)软件已提交国家核安全局审评,子通道和核设计软件已获得应用许可;在非能动核能安全系统比例模化分析、试验方案设计、测量与控制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形成了核心技术优势;具备腐蚀性能研究分析、力学性能研究分析、微观表征分析等材料测试、评价和计算能力;并开展了百兆瓦级、兆瓦级的铅冷快堆、创新型液态金属基底热管冷却反应堆系统技术方案预研。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愿与国内同行共同合作推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的研发工作。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崔怀明,发表《压水堆核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演讲。压水堆核电技术发展已70余年,全世界300余台压水堆核电机组运行,预计还将有200台商业压水堆核电机组建造,为世界能源发展和环保做出巨大贡献。尽管再生能源发展迅猛,四代堆技术快速推进,聚变堆缓缓走来,但是,能源发展不能停滞等待,还需要压水堆核电技术继续承担能源重任。压水堆技术的成熟性、安全性、经济性是目前以及今后数十年核电的优势,需要不断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和经济性,加大用途多样性、运行可靠性和灵活性、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延续压水堆的市场生命力,迎接四代堆以及聚变堆技术的到来!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ITER中子通量诊断项目负责人/研究员袁国梁,发表《聚变装置功率测量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展望》演讲。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HL-2A托卡马克中子通量的主探测器——裂变室,研制了低噪声快前置放大器,经过测试确定了系统的工作参数。利用252Cf中子源对裂变室和其它中子通量探测器进行原位标定。结合标定结果分析了2019年的实验,在750kW中性束加热情况时,中子产额最大达到了7×1012n/s。由于中子通量探测器的探测是局域的,下一步将发展多个裂变室中子通量探测器使其环向对称分布,另一方面,利用计数管中子探测器研究欧姆加热实验的中子通量。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水工与给排水室主任张正楼,发表《核电厂冷源安全技术与应用》演讲。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高度重视核电厂冷源取水安全工作,要求开展冷源安全设计改进,核电工程取水改造。国家核安全局、能源局成立工作组,上海核工院作为工作组成员单位。上海核工院在相关政策方面积极建言,并协助核电营运单位制定解决措施消除潜在风险。利用关键技术建立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在工程设计中成功应用。建立固定和移动平台相结合,空天地海于一体覆盖从外海到取水明渠的立体监测体系实现生物致灾的第一时间发现;依托长期收集的监测数据和研究结果开发生物爆发预测模型对致灾事件的风险、影响区域和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综合分析;开发信息化系统平台在实现数据和流程可视化的同时,生物控制和机械化拦截网和自动清理体系等应急响应机制,实现对致灾事件的响应和决策辅助信息支持。
中核苏能核电有限公司设计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张震,发表《多堆型核能耦合供汽研究与实践》演讲。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厂主要向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供应工业蒸汽,并利用剩余热功率发电。 本项目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建设两套供热系统:4台华龙一号+2 台高温气冷堆(HTR HTR-PM600S )及其配套设施。一期工程建设2台华龙一号+1 台高温气冷堆及其配套设施。利用核能供汽、供电、供水,是石化行业面临保障稳定供应与清洁低碳转型双重挑战下的优选方案,本项目是因地制宜开展核能多用途利用的示范工程,开创了高耗能行业与核能综合利用的新业态、新模式,是坚定落实“双碳目标”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也将成为核能与石化领域耦合的典范项目。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淡化技术研究室正高级工程师谢春刚,发表《海水淡化技术在核能领域中的应用进展》演讲。截至2023年底,国内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约252万吨/日。反渗透技术的工程140个,规模约169万吨/日;低温多效技术的工程17个,工程规模82万吨/日。核能目前占国内总发电量不足5%,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增长潜力巨大。基于核能清洁高效的特点,核能将会是我国能源战略发展的重要选择,同时也是实现低碳海水淡化的一项重要途径。报告客观分析了发展核能海水淡化的技术与市场优势,以及在海水淡化在核能综合利用中的重要地位。详细介绍了热膜耦合、板式蒸馏、集装箱一体化装置、流化床MVR等先进技术在核能海水淡化中的应用案例和市场前景。
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科技委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罗英,发来《数智技术在核能领域的应用及展望》视频演讲。数智技术应用已成为核能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在役核能系统安全性、经济性,加速新型反应堆研发的重要途径。通过瞄准高精度软件、一体化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核能研发体系向数智化深化,技术能力向数据挖掘及智能预测提升,应用范围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拓展。核能数智技术发展需要立足“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双向结合,积聚优势力量,“小核心,大协作”,稳步推动技术研发、实堆应用。数智技术在核能领域发挥了众多正向意义,但同时也应关注和评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对核安全的可能影响,实施技术手段保障核能利用的固有安全。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朱明亮(金龙博士代讲),发表《核电装备长时服役老化管理技术研究进展》演讲。第四代核电为了更高的热能效率,不同堆型中工作介质温度进一步提高,其中超高温气冷堆出口温度高达1000°C,而设备材料在高温下容易发生亚稳态分解或晶界元素偏析,导致材料脆化。对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受到强中子辐照作用,会导致辐照脆化和硬化,表现为上平台冲击功的下降和韧脆转变温度的提高。我们研究疲劳断裂机理发现,热老化对低合金钢的影响主要是贝氏体相的断裂引起的塑性应变幅下降,基于这样的原理,我们通过引入材料的宏观热力学参数,构建了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即给定服役温度,时长和载荷情况即可实现其低周疲劳寿命的预测。
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茂龙,发表《多机头协同焊接机器人在蒸汽发生器管子管板接头中开发和应用》演讲。四机头协同/路径优化——优化分区,四机头协同焊接,提高效率;边缘区域焊枪姿态优化——改进焊枪结构,全流程机器人焊接;焊缝表面质量自动检测优化——自适应智能化,减少直至取消人工参与;开发适应性强专用机器人——进一步提高可靠性;焊接新工艺开发——进一步提高效率。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蒸汽发生器管子管板机头多机头协同机器人智能焊接,达到传统手持式焊枪管子管板接头焊接质量,高效自适应智能化管子管板接头焊接技术发展,工艺自适应机器人应用对标准和技术条件中相关要求带来变化需求。
山东大学教授孙奉仲,发表《近海核电冷却塔湿空气飘滴谱及盐沉积的研究进展》演讲。国家“双碳”政策背景之下,我国东部沿海省份近海地区已经建设和将要建设众多核电站,将来建设核电站必须配套建设海水冷却塔,核电近海选址导致海水直流冷却成本增加,海水热污染严格防控。冷却塔的漂移模型用于预测从冷却塔排放的水滴在大气中的扩散、沉积和蒸发行为。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实验数据的积累,漂移模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自然通风冷却塔和机械通风冷却塔的飘滴谱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两种冷却塔不同的工作原理、气流组织方式和冷却过程。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协副秘书长况淑青,作会议总结。
首先是致谢。在这里,我谨代表协办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向大会的主办方和承办方,特别向坚持到会议最后的各位参会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2024年核能与核技术大会,业界大咖云集:中国电机学会汪映荣主任致主持词,中国电力科技网魏毓璞主任致开幕辞,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龙茂雄副秘书长致辞。两位会议主席:杨岐常委、赵成昆局长分别做主旨演讲。包括中国工程院于俊崇院士在内的29位专家进行了报告和交流。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紧紧围绕三代核电优化改进、核电数字化转型、核电装备,以及研究堆、核聚变、核燃料材料、核能多用途,包括核能供气、海水淡化、热电转换,分享研讨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前沿技术,议题丰富,交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共同交流核领域技术创新,共同探讨核能的发展机遇,共同谋划核技术发展未来。此次大会是核能与核技术的高峰论坛,充分体现了会议主题——核动力 驱动未来;核科技 链接世界。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核能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核能的发展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时期。
作为会议的协办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是国家战略高科技研究院,将和各位同行一并,致力于推动核领域科技创新,打造核能行业新质生产力,为推动核能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会议主办方及会务团队,为我们提高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和高效优质的会议组织保障。祝愿各位与会专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大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讨论热烈,交流充分,为切实发挥核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加快打造先进核能原创技术策源地、核工业现代化产业链链长,提供了交流平台。核能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共同探讨核能技术发展趋势、面临挑战及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核能技术不断进步。
关注中国电力科技网相关栏目、电力月刊和公众号,更多资料供广大电力科技工作者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保存、共享,传播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核能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电力科技网:www.eptchina.com
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www.zhongshengguo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