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正局级调研员李若梅致辞

2015年核电站新技术交流研讨会

视频信息
讲座名称: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正局级调研员李若梅致辞
报告人:李若梅正局级调研员
报告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讲座时长:20:21
内容简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2015年核电站新技术交流研讨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正局级调研员李若梅致辞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原秘书长李若梅发表题为“核电在中国推广之建言”演讲。能源是当今共同关心的问题,处于几乎每一个挑战和机遇的核心。可持续能源为我们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善经济运行和保护地球提供了绝佳良机。可持续和可再生不一样,可再生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地热等。核电我认为属于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巴黎气候大会讨论未来几十年内气温上涨,争取别涨到2.5℃以上,因为气温一上升,有些海岛国家被淹没不说,整个地球的生态都会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而能源供应、转换、传递和使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降低碳强度、单位能源用量碳排放是实现长远目标的关键。
多种能源中煤电排放二氧化碳高于任何能源,而水电开发争议比较大。风电,太阳能发电的间隙性和随机性是不好预测,可利用能量和容量差距很大。核电既清洁又安全又可靠,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碳,它成本高,但可以通过持续稳定的发电量赚回来。中国2014年发电能源比例中核电占2.25%,而在世界各国的发电比例是11%,中国核电为什么这么难?内陆跟沿海差别不大,为什么公众不接受?发展核电难有一些原因。切尔诺贝利事故确实危害很大、影响深远;福岛事故延缓了整个世界核电的进程。我们公众对于核能的知识还缺乏,让他去做透视、造影,每一次对人体的影响都很大,但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真正的核电对人体影响非常小,但人们不能接受。还有一个原因,我们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很大,在GDP上的急功近利,很多高污染项目,总是说没事,结果污染出了也不管,历来工程建设信息不透明。中国专家的社会公信力在国际上不是很高,主要是中国专家的行政隶属性,所以影响到我们核电的公信力,现在专家说话大家不相信,反而大家都相信一些不是专家的人。最近的网上“核电十问”的影响比较大。搞工程的人往往只重视项目能不能落地,社会宣传向来是空白。核电比较特殊,社会影响大。本届政府很重视民间的声音和公众的舆论,重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当互联网开放以后,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过去我们单一媒体,很容易导向,而现在很难导向。怎么办?我的想法,也是一部分人的想法,现在搞技术的人应该越来越多地考虑社会化,设身处地为地方民众着想,多做对老百姓有益的公益事业,信息开放透明,重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信用。包括我们核电公司,要真正获得民心,想办法做一些公益事业,首先让地方民众对公司和行业有一种信任感。比如湖南这个地方,它缺什么,它经济上需要什么,经济文化是什么,社会公众服务是什么?在这里搞项目要了解这些信息。
我们有成功案例,我们这些行业内的外行人,提起大亚湾、秦山项目来,都非常骄傲。我刚从日本回来,日本30家学会成立东日本地震灾后处理的联络会,包括建筑、原子能、园林建筑学、滑坡灌溉排、儿童环境、医学、灾难、城市规划等,还有一个叫地域经济学。他们发表了联合声明。多年来日本科学家工程师对于减灾一直进行研究,福岛事件以后,既然我们科学技术是领先的,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事故?其中有条原因就是专业划分太细,导致知识的缺口,为什么呢?自己各搞各的不联络,不同专业交流有难度,跨专业问题很少重视,盲目相信科学技术,缺少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我们5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从小就学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胜天对吗?可能不对。为了建设一个安全的社会,要经常质疑我们的知识,要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这里说到和国际社会分享经验,强调防灾,包括对于灾难后果的调研、防备、预测、早期预警,还有极低概率巨大危害的可能性的警告。2011年薛禹胜院士发表过一个讲话,在当时很有争议,他说哪怕是0.01%的灾难,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我们也要去考虑。这话其实是有道理的,还有学术社团的合作,对于减灾等多学科的研究,我们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的合作。内陆核电在中国发展遇到的障碍,和我们没重视社会学和公众关系,缺乏跟社会团体的合作(不光是政府)有关。提高地球的观测,加强国际人际网络,注意地球进化的动态,加强国际减灾交流,对于超过传统预期灾难的可恢复性,现在不但我们电力,其他也是这样。过去机器人只说功能性,现在要有灵活性、可恢复性。有些业务不能中断,还有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中国也很重要。培养社区专家,对于社区灾害管理要做出贡献。
既然有对核电的十问,为什么核电界专家不能来个十答?为什么我们的专家不能作为个人来回答?对十问,还没有听到公开的回应声音,只是一些零散的声音,工程师的责任就是用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让公众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首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要培养核电事业年轻人,要培养女性核电人,女性和人的距离、社会的距离、自然的距离更近,因为母亲,又负责家庭,有更多的女工程师对核电事业发展有极大的好处。培养有知识的社区志愿者,让我们的声音更能为公众接受,让我们核电事业后继有人。
相关视频
海上风光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论坛
燃煤电厂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大会


扫描关注“电力科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