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能源对海洋强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沿海省份纷纷制订海上风光电发展规划,由近及远有序开发,风电、光伏产业大型化成为行业趋势,智能化和数字化成为升级方向,与水运交通、海洋牧场,海上油气、海水淡化,及氢能、储能等多种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融合发展。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大力发展海上能源的精神,推动海上新能源成本快速下降;加强模式创新,优化市场机制;夯实基础能力,完善标准体系和配套支撑条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海上新能源全球竞争力,中国电力科技网、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于5月25日在青岛联合举办“海上风光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论坛”。本届论坛以“风光协同、进军深远海”为主题,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理工大学校长练继建担任论坛主席,24位专家演讲、答疑。
【开幕式】
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电力专委会名誉会长,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分会名誉会长毕亚雄,作为特邀嘉宾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海上风光电建设与运维创新技术的发展。首先我代表中国职工技术协会电力专委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分会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参与海上风光电资源开发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海上风光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海洋强国对海洋经济开发的要求,目前,我国正朝着“拓展海洋经济”和“发展海洋科技”两个方向发展,海上风光电正是开拓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在积极探究新型海洋经济发展道路,推动海上风光电产业化并持续升级,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也是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和能源保供的需求,我国沿海的广东、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都是经济大省,电力消耗大,并且电网结构坚强,对海上能源具有较大的消纳空间,海上风光电将是我国沿海地区解决能源供应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这还是海上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追求,海上能源是支撑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领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海上风光电产业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工业用能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二氧化碳减排,还关系到未来产业竞争优势问题,海上风光电资源的有序开发,将成为海上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双重背景下,要实现海上风光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不言而喻,大家在工作中接触较多,不再赘述。今天我重点就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些对联合投资和运维体制机制的思考与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这是未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物理形态和市场形态、特征场景,以更集约化、专业化疏通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联合投资和运维有助于集中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应对海上风电项目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挑战,通过联合投资和运维,不仅可以有效分散风险,降低单一投资主体负担,还能汇集更多的智慧与力量,有效发挥参与各方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更好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降低海上风光电建设和运维成本。
其次,这也契合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授权管理”“代理人经营”,以共享平台、产业融合,打通产权体制壁垒运营机制堵点。“授权管理”和“代理人经营”等新型管理模式逐渐崭露头角,为海上风光电等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联合投资和运维机制正是很好的实现路径。在“授权管理”模式下,联合投资和运维机制能够确保各方在明确的权责范围内开展工作,避免因权责不清而导致的混乱和延误,同时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而“代理人经营”则为联合投资和运维机制注入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通过引入专业代理人来经营和运维海上风电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化能力,提升项目运营水平和经济效益。这一机制打破传统产权体制的壁垒,消除了运营机制中的堵点,使得各方更加高效协同,不仅能够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还能够共同应对行业挑战和风险,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破解当下海上风电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一是联合投资和运维机制更加有利促进风机汇集升压站设置和海缆海域规划利用,以及登陆送出系统优化,减少投资,提高利用率。推动以“海上升压站/换流站”为划界的投资运营模式,更好地发挥各自专业化优势,实现发电侧和电网侧的产权划分与资源整合,提高送出通道利用效率、减少登陆点及线路走廊,实现边际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联合投资和运维机制更加有利协同“电网调控-风场集控-风机主控”策略,促进源网互动,提升并网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水平。源网联合将实现海上风电“调控-集(站)控-机控”三级协同,从调度侧、场站侧和发电机组侧对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进行解耦控制,确保有功、无功的可靠调节,满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加快突破风机大型化和风电场规模化难点。三是联合投资和运维机制更加有利共享平台质量和效能。电源、电网、设备厂家、建设单位等多方共同参与,为健全完善大数据中心,更加充分联通源网及供应链、制造链;健全完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集约重装资源和专业人员,保障应急救援力量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并逐步成为可能。四是联合投资和运维机制更加有利于创新联盟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部件)应用推广,提升完全国产化迭代升级质量效能。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当前海上风光电发展依然有阻力、有瓶颈,但必须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大有可为的!在前行道路上需要电源、电网、设备制造厂和科研机构等全产业链通力合作,共担风险、共创辉煌。让我们赶趁时代良机,俯身实干、续写华章,为达成“双碳”目标愿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电力科技网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周丽,代表中国电力科技网专家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魏毓璞致主题辞。
今天,在这片蔚蓝相接,风光交织壮阔海域,我和余贻鑫院士、练继建校长、毕亚雄副理事长、李荣贵副校长、高喜峰秘书长,在座各位,国内外收看视频直播的女士们、先生们,怀着激动与憧憬心情,拉开“海上风光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序幕,站在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前沿,捕捉风电的舞动与阳光的馈赠。
海上风电与光电,这两颗清洁能源领域璀璨明珠,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引领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技术不断进步,成本逐步降低,经济性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市场空间广阔。智能控制系统、新型储能系统和更高效风力发电机,技术迭代进一步推动行业进步。同时,海上风光电也面临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施工难度大、运维成本高诸多挑战和难题,急需探索、突破。
致敬演讲专家,本着技术共享、开放、合作共赢宗旨,审时度势,精心研判,优化课件,多次演练,共筑技术创新、项目开发、环境影响评估、政策支持及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感谢与会嘉宾积极参与,感谢天津理工大学、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青岛大学技术支持,感谢浙江润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力,感谢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通力协办,特别感谢会议主席练继建校长做出的卓越贡献。
风光协同、进军深远海。携手并进,在充满希望蓝色疆域,开启智慧与创新旅程,描绘绿色、低碳、可持续未来能源图景,推动发展海上风光电产业新质生产力!
青岛大学副校长李荣贵代表技术支持单位致欢迎辞。
尊敬的侯保荣院士、李华军院士、毕亚雄主任、练继建校长,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五月的青岛,碧海蓝天,满城春色,万物并秀。今天,我们隆重举行“海上风光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论坛”。我谨代表青岛大学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
“十四五”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国土空间规划、新型电力有关规划,对海上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发展作出战略部署,青岛立足自身深厚的海洋基因,依靠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大力建造山东海上风电基地,投资建设海上光伏新能源项目,为中国海上风光电产业“迈向深蓝”提供强大动力。
青岛大学与青岛城市相伴而生,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山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创办于1909年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1993年,原青岛大学与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校合并,组建形成新的青岛大学,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学校拥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专业学位博士点,7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全球排名前1%学科总数达到13个。28个学科入选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目前在校生42000余人,教职工3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达到70%。教师队伍中,国家级人才80余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60余人。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深化改革,综合实力不断攀升,自2021年起连年入围全球四大主流大学排行榜;连续五年位列软科世界大学排行榜500强,其中在2023年首次进入全球排名前300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本次“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技术发展论坛”由中国电力科技网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协办,论坛以“风光协同、进军深远海”为主题,就加大技术创新、加强模式创新、夯实基础能力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内容进行研讨,助力推动海上风光电产业理论与技术创新。期待与会嘉宾畅所欲言、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为产业发展发展建言献策,助力我国海上新能源全球竞争力提升。
最后,祝“海上风光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天津理工大学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院长高喜峰,代表协办单位致辞。
尊敬的余贻鑫院士、练继建校长、毕亚雄副理事长、李荣贵副校长、魏毓璞主任,各位专家、与会嘉宾,以及收看视频直播的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由中国电力科技网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在美丽的青岛隆重召开,我谨代表协办单位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委会,向各位专家、同仁的莅临,表示最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以风、光为主的清洁能源开发得到跨越式发展。据相关研究,到206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需要超过3000吉瓦,光伏装机容量需要超过2200吉瓦,这其中海上风电和光伏将占较大比例。海上风电与光伏建设不需要占用大片土地,且具有更高发电率,更靠近沿海地区负荷中心,并可以与氢能、海洋牧场、海上交通等多种模式融合发展,产业链较长,科技创新程度较高等显著优势,所以在我国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经济结构升级、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和电力消纳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促进我国海洋清洁能源开发事业的发展,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等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促进平台,中国能源研究会设立了海洋能源专业委会,依托建设单位为天津理工大学,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天津理工大学校长练继建教授,来自全国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80余位知名学者、专家成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海洋能源专委会围绕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发电、海洋风光浪流多能互补开发、海上风光能源与海上油气和矿产能源融合开发、海洋风光能源+(风光渔、储能、制氢)等,开展政策研究,为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与制度供给;努力为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不断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成果评价评估,推进海洋能源高水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组织海洋能源开发新领域的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海洋能源开发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开展专业培训交流、创办专业国际学术期刊、组织宣传推广,推动海洋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化开展。
我国政府将海洋能源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海洋能源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家和学者们也在海洋能源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为海洋能源的繁荣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本次论坛围绕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技术,与会专家、学者将展开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分享创新成果,共同推动海上风光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海洋强国,能源当先,向海图强,风光无限!让我们继续携手前行、锐意创新,坚定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专家、与会嘉宾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来宾工作顺利、生活如意!
【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发表视频演讲——双碳目标-智能电网-新质生产力。接纳极高比例分布式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充分利用灵活负荷,是智能电网最强劲的原动力。设想中的智能电网(Smart Grid)将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并激励类似的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造福人类!
天津理工大学校长,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练继建发表主旨演讲——海上风光能源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国内能源开发现状,例举实例,多角度,多维度探讨海上风光能源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首套技术路线应用示范“渤海一号”2023年4月在天津海域下海测试,完成全年四季完整周期测试,总体运行状态良好。海上风电与光伏联合开发,可望降低度电成本10%~20%。海洋综合一体化开发技术以能源岛为支点,开展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水制氢、储能、海洋环境监测等海洋一体化发展项目。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二级咨询、正高级工程师张晓朝发表“海上风电生态环境影响探讨”演讲。海上风电开发运营将产生固废、噪声等各类污染,影响沉积物、生物资源等海洋生态环境。因此,有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将生态环境影响控制在标准要求的合理范围内,实现海洋资源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开发利用。
IET Fellow、武汉大学讲座教授周承科发表“海缆线路故障定位与全寿命周期管理”演讲。数据等于资产,应收集利用好资产数据可以获得巨大经济效益,需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和数据支撑,电缆状态评估与寿命/故障预测还需深入研究,对于电力电缆来说,巡检及故障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挖掘是基础。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在其他行业已经有大量类似应用,应尽早开展数据模型和理论研究相关工作,做好早期数据积累。
天津理工大学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姚烨发表“海上漂浮式光伏新型结构型式和优化设计”演讲。简述浮式光伏面临的挑战,急需解决安全性、耐侯性、技术经济等难题。水面式浮式光伏基本结构型式的核心技术优势:抗浪-抗冰-抗风-抗台成套技术+高效优质低成本建设技术。详解近海漂浮式光伏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并展示技术成果应用示范。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设计院海工所副所长王金光发表“大容量漂浮式风电工程趋势、挑战与创新”演讲。探讨漂浮式风电基础选型及主尺度设计与中电建万宁项目技术指标紧密结合的实施路径,分析一体化仿真技术在提升系统性能和可靠性方面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为促进漂浮式风电技术向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出海上能源综合开发的创新方案,指出工程创新是海上风电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撑,对降低投资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海洋事业部技术部设计总工程师剧鹏鹏发表“深远海海上风电升压站方案分享”演讲。国内深远海风电待解决:低成本、高稳定性漂浮式风机基础设计及建造技术,长距离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大型深远海海上升压站结构设计、建造及安装技术,深远海多场景融合开发技术问题。深远海升压站设计的主要因素:大水深导致的升压站平台的动力问题更加显著;因深远海大容量送出导致的上部组块大型化、导管架大型化的施工安装问题;多样化的荷载对关键结构的设计要求。
浙江润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组件研发部总监陈辉发表“海上光伏组件产品开发的机遇及挑战”演讲。浙江润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整合央国企资源,是一家以“异质结产业化引领者”为目标的新能源企业。致力于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国内单体规划最大的异质结产业化基地。首期为3GW电池5GW组件,占地211亩,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润海聚焦技术创新,构建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多元化解决方案3大业务板块,全方位满足客户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运营需求。
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件产品专业总监李新昌发表“海面漂浮组件可靠性设计及应用”演讲。协鑫集成设计开发的海面漂浮光伏组件,通过组件版型的创新布局、组件应用材料的评估选择、密封防水接线盒的专利创新,满足了组件防水防盐雾腐蚀、耐海浪冲击、耐海水浸泡、可人员踩踏行走等等要求。实现了组件在被水淹没的情况下能正常使用的目标,拓展了组件应用的场景。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时蓓玲发表“面向深远海、大容量风机时代的海上风电施工技术创新与实践”演讲。 三航局大力研发大型施工装备,以量化分析的技术应对挑战,以数智化技术保障施工过程;以精耕细作的作风做好每一个工程项目,承担我国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施工任务,十余年来承建60余个主要海上风电场,完成项目总装机规模超1800万KW,助力国家碳减排,社会效益显著。
天津大学教授孔祥玉发表“海上漂浮式光伏高可靠组件及电气系统设计”演讲。与陆上环境相比,海洋环境更为严苛和复杂,相应光伏组件和电气设备需进行特殊结构设计和材料选型,以适应诸如强风、极端交变温度、海水浸没、海水腐蚀、海洋生物附着等各种特殊的海洋环境特征,未来需进一步考虑在“冰冻、雪灾”等情况下安全及可靠性要求。海上漂浮式光伏电站逆变器、箱变所处环境远较陆上复杂,需在耐候性方面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电气系统设计需要考虑浮体结果特征,可选用浮体内部线路主浮管铺设、跨浮体部分悬挂铺设方案,需对防撞、抗弯曲、抗拉以及疲劳等进行分析与校验。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分公司风电首席工程师李志川发表“深远海风电海水制氢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演讲。可再生能源耦合电解海水制氢技术有着高效性(综合能耗小于4.4kWh/m3 H2);便捷性(简化水处理流程吗,节省30%以上空间);经济性(省去水纯化步骤,且居右更低的能耗)和长周期性(电解海水制氢工艺简单,维护周期长,适合长时间海上无人值守制氢)的特点。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II级专家赵悦发表“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关键技术与创新实践”演讲。海上光伏技术发展经历探索、突破、产品化三个阶段,未来推动深远海海上风光同场和多能融合互补,海上固定式光伏技术与科技示范性海上漂浮式光伏技术协同应用。分享创新实践成果和建成项目,并对海上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分院技术主管孙亚发表“风电智慧运维探索与实践”演讲。通过检修决策,自动推送最优发电量策略、最优运维成本策略、检修作业指导;通过移动APP实现检修过程关键节点监督;检修工作验收评价: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智能检修决策功能、检修过程关键节点监督、检修结果自动验收评价;实现检修工作全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王晋发表“深水风电2.0-概念与内涵”演讲。简述国际深水风电技术发展历程,解析海洋风电产业从浅水走向深水逻辑。低碳能源转型催生深水漂浮式风电产业,深水漂浮式风电概念泡沫现象前所未有,全球正在进行漂浮式风电平台技术“军备竞争”,虽然技术逐渐成熟,但成本居高不下。是现有深水风电 1.0 技术痛点和挑战。详解深水风电 2.0-新型平台、系泊系统、创新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科信设备部高级工程师杨苏春发表“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高效建造技术探索与实践”演讲。海上光伏是未来海洋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现在刚刚起步,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准确把握海洋工程的特点,转变思路,瞄准方向,科研院所、业主、设计、施工、组件厂家等产业链上下游各单位携起手来,大力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在结构、材料、工艺、装备等方面大胆创新和勇敢尝试,通过不断技术进步实现海上光伏安全、高效、优质、经济开发利用,未来可期。
水电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山东工作组高级工程师刘臻发表“浅谈海洋地质环境对海上风电设施的影响”演讲。由于海底块体运动的复杂性,研究难度大,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缺乏现场监测手段,无法实时监测海底块体运动,给研究带来困难;数据分析难度大,需从多方面考虑影响因素,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海底块体运动研究,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实时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海底块体运动,提供数据支持;推进技术创新,研究新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和准确性。
大连理工大学能动学院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姜孝谟发表“海上风电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运维现状与挑战”演讲。未来无人值守风机改⾰“烟囱式”粗放型数字化系统建设模式,将新型智能运维技术与⾏业知识有机融合,建设以电⼒本部为管理训练中⼼,新能源场站为分析应⽤节点的开放式、集约型、云边端结合安全⽣产数智融合应⽤平台,实现智能化⽣产运营及⼈员作业安全智能化管控。数字风机展望:系统-组件多层级数字孪生集成,多元数物融合数字孪生,多源不确定性下多场景孪生体迁移,基于孪生体虚实互动轻量化优化设计、自动控制与智慧运维集成。实现未来数字风机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浮体设计部副经理杨亮发表“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开发技术创新与应用”演讲。海油观澜号是中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全球首个为油气田供电的半潜式风电平台。针对南海恶劣环境条件和风机功能性要求,采用风机布置于中间立柱的三角形半潜平台形式。运用CFD选取最优尺度的垂荡舱,通过水池模式试验进行验证,数值模型进一步回归分析。观澜号创新性的采用“万向节+在线张紧器”,为国内首次使用。配备一体化海洋监测系统实现环境载荷预报、运动监测、结构应力监测。浮式风电平台海上施工首次采用DP船三角限位模式,首次完成水下在线张紧器回接作业。
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天津理工大学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院长高喜峰作会议总结。
各位专家、与会嘉宾:
大家下午好!经过近两整天的非常紧凑也非常充实的会议交流,本次海上风光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受大会主席练继建校长的委托,对本次论坛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本次论坛围绕“风光协同、进军深远海”的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充分地交流和探讨,来自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海上风光电的投资开发、设计建造及产品制造龙头企业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做了高质量高水准的报告,分享了创新成果。报告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海上固定式风电、漂浮式风电的设计、建造与运维技术,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漂浮式光伏的关键技术与创新实践,以及海上风光储氢融合开发技术与装备的探索,还有海上风光能源开发的商业模式、环境影响等问题的探讨,这其中既有行业权威专家高屋建瓴指方向,也有一线青年才俊躬行实践出真知,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亮点频出,我想与会专家、学者和同学们应该有比较大的收获。在此,代表会议主办及协办单位,向为本次论坛带来精彩报告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为海上风光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领域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等搭建了一个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促进平台,会议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促成与会单位专家、学者的长期的交流与合作。本次论坛在全体与会嘉宾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也会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持续地办下去,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论坛。在此,代表会议主办及协办单位,向全体与会嘉宾特别是一直坚持到闭幕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对给予本次论坛大力支持的浙江润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青岛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及两家媒体支持单位《建筑结构》杂志社、《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祝所有与会嘉宾返程愉快!期待与大家下一次相见!
大会开设圆桌论坛、专家对话、答疑等环节。演讲嘉宾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分享各自对于海上风光电建造运维的思路和展望。与会嘉宾根据专家研究方向提问,专家针对疑难,案例+经验,多维解读参会者的疑难问题,在演讲之外拓展,一对一、一对多细致剖析,充分互动,使参会者有更多收获。
两天的大会交流,对于我国海上风光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交流了经验,许多先进技术和理念对于产业发展极具指导意义。
中国电力科技网对本次大会进行全程实况录像,供国家能源局、电网、各大发电集团主管部门交流学习;关注中国电力科技网相关栏目、电力月刊和公众号,更多资料供广大电力科技工作者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保存、共享,传播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电力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