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技术发展论坛

核心提示:协同 创新 突破 绿色发展,逐梦深蓝。1月27日,由中国电力科技网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海上风光


  协同•创新•突破——绿色发展,逐梦深蓝。1月27日,由中国电力科技网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在清华三亚国际论坛隆重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天津理工大学校长练继建担任论坛主席,与侯保荣院士共同领衔来自电网、风电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26位专家,围绕“海上风光电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海上风电建设关键装备与技术”、“漂浮式光伏新型结构及固定式光伏结构”、“风光储多能互补系统关键问题研究”、“海洋能源经济发展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同与会嘉宾探讨海上风光电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交流技术与产业创新成果,助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会场


【开幕式】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助理蔡绍宽主持开幕式,并致主持词。


蔡绍宽


  受主办方中国电力科技网委托,主持本次论坛开幕式。

  我国海上风电经过近20年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越来越成熟且规范化的市场机制、越来越高效的产业链协同、越来越有效的技术创新、越来越高质量的风光电产业基地建设和越来越有利的网源协调规划。海上风光电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成为领域内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次论坛,邀请侯保荣院士、李华军院士、练继建校长及电网、风电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设备厂商28位专家共济一堂,分享交流技术方案与实践经验,稳妥推进深远海风电试点应用,研究多种能源资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建设可行性,探索海上风电、光伏融合发展,为多维度探讨海上风光电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言献策。

  现在我宣布论坛开始,有请中国电力科技网专家委员会主任魏毓璞致主题辞。

  中国电力科技网专家委员会主任魏毓璞,代表主办单位致主题辞。


魏毓璞


劈波逐浪入云霄,翼轮飞转,绿电传输万里遥;
深耕易耨新能源,多箭齐发,科技引领未来航!

尊敬的侯保荣院士、李华军院士、练继建校长,

  各位专家、与会嘉宾,国内外收看视频直播的女士们、先生们:

  前期调研、起草文件、邀请专家、组织报名、安排日程、调试设备、经办会务……近半年精心筹备,今天,群贤毕至,熠熠生辉,中国电力科技网主办的“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在清华三亚国际论坛中心隆重召开。同志们,鼓掌祝贺吧!

一、进军深蓝海,构建新格局

  我国海洋能源丰富,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全球最大,驱动世界海上风电发展,深远海成为新方向,无论单机容量、风轮直径、基础形式、输电模式还是开发规模都与近海不同,强力推进链条化、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加快构建“风、光、水、火、储、氢、氨”多能互补新格局。

二、风光联动,探究突破

  海上光伏,既符合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转型需求,又契合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理念,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围绕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和海上光伏大基地的目标,我国可安装海上光伏的面积约71万平方公里,预计装机规模将超过100GW。

三、协作共生,开拓创新

  论坛得到侯保荣院士、李华军院士热情关心和支持,天津理工大学练继建校长专业指导,来自风电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电建集团26位院士、权威专家演讲、答疑、对话,共同交流海上风电、光伏技术,分享创新成果。12月10日,有幸受邀参加“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海洋能源高峰论坛”,为举办三亚论坛开拓思路。在此,我代表主办单位对以上专家和组织一并感谢。

  相信在与会嘉宾积极参与,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努力下,三亚论坛必将收获知识、传播技术、弘扬科学、结交朋友、开拓创新、团结奋斗、胜利圆满。

  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供给与绿色消费专委会主任毕亚雄,作为特邀嘉宾发言。


毕亚雄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参加中国电力科技网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专委会协办的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共同探讨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发展相关话题,助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电行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海上风电成为发展重点。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相对高密度大规模开发并网、发电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海上风电将成为未来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向。二是风电机组大型化成为趋势。风电机组是风电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大型化可以有效提高发电效率和降低成本。近年来,风电机组的大型化趋势明显,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三是智能化和数字化成为行业升级方向。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助力风电机组的远程监控和维护,提高发电效率,以及精准应急救援。四是产业链协同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行业共识。风电产业链协同,海上风电与水运交通、海洋牧场,海上油气、海水淡化,以及氢能、储能等多种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融合发展等成为趋势。

  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合新发展格局、秉持新发展理念,纵观风电行业高质量发展全链条,不仅产业链纵向协同效益可观,而且跨行业产业横向融合效应和潜力巨大,通过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极大推动海洋经济产业融合持续发展。当前,我们迫切须要加强与政府、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加快破解一系列重大难题,推动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和新能源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在当前风机快速迭代升级的同时,探寻动能转换与振动安全及发电效率的规律,并精确建模赋予优化控制策略,缩小发电预测和实测与实际发电的差距,破解风能转化与发电高效及高安全性难题。

  二是要从电网调度控制到风场集中控制再到风机变桨变流控制,即“调控-集控-机控”协同优化控制,破解大规模集约风电安全高效与并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协同难题。

  三是要在加快建设海上风电的同时,尽早研究质保期后的运维机制,倡导和推动搭建联合运维平台,充分利用电源、电网和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技术优势和经验,形成规模化效益,破解专业化、安全可靠运维与降本增效的难题。

  四是以源-网-荷“唇齿相依”,电源侧“煤核水风光储”多能互补,负荷侧需求灵活响应,有序用电和差别用电配合,包括冰蓄冷、盐储热、V2G充放电等,以及产业融合发展+装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电网坚强支撑和科学调度,以及中长期市场合约+现货市场交易、日前调度运行优化+当日临时交易调节,破解高安全可靠性与低碳近零排放及终端低价能源保障“不可能三角”难题,造福人民。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促进海上风光电建造与海洋综合经济发展,实现能源低碳转型升级、达成“双碳”目标愿景团结奋斗!
   


高喜峰


  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天津理工大学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院长高喜峰,代表协办单位致辞。

尊敬的侯保荣院士、李华军院士、毕亚雄会长、练继建校长,各位专家、与会嘉宾,以及收看视频直播的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海洋强国,能源当先,海纳百川,风光无限。今天,由中国电力科技网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在清华三亚国际论坛隆重召开,我谨代表协办单位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委会,向各位专家、同仁的莅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以风、光为主的零碳能源开发必将得到跨越式发展。大规模集中开发风光能源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西部大规模水风光互补开发,长距离西电东送;二是东部沿海地区的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能源。我国近海风、光资源十分丰富,50m水深左右可开发的海上风电超过5亿kW,相应海域可开发的海上光伏超过10亿kW,此外波流能、温差能和其他海洋能源的开发潜力巨大,产业链可达数十万亿元规模。为促进我国海洋清洁能源开发事业的发展,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等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促进平台,中国能源研究会设立了海洋能源专业委会,依托建设单位为天津理工大学,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天津理工大学校长练继建教授,来自全国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80余位知名学者、专家成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海洋能源专委会围绕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发电、海洋波浪发电、海洋潮流发电、海上温差发电、海洋风光浪流多能互补开发、海上风光能源与海上油气和矿产能源融合开发、海洋风光能源+(风光渔、储能、制氢)等,开展政策研究,为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与制度供给;努力为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不断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成果评价评估,推进海洋能源高水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组织海洋能源开发新领域的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海洋能源开发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开展专业培训交流、创办专业国际学术期刊、组织宣传推广,推动海洋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化开展。

  我国政府将海洋能源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海洋能源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家和学者们也在海洋能源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为海洋能源的繁荣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本次论坛围绕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技术,与会专家、学者将展开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分享创新成果,共同推动海上风光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让我们继续携手前行、锐意创新,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专家、与会嘉宾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来宾工作顺利、生活如意!

【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发表“海上光伏与海上风电设施防腐技术方案”演讲。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我国海上光伏迎来爆发式发展,随之而来的装备设施腐蚀防护问题也逐渐凸显:海上光伏设施水下腐蚀防护:推荐建议使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 ICCP,海洋装备浪花飞溅区防腐新技术: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PTC),海洋大气区异型结构防腐技术:氧化聚合包覆防腐技术(OTC)。腐蚀与防护关乎安全、经济、国计民生、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国家文明和繁荣程度。采取有效腐蚀防护,可避免25~40%腐蚀成本损失(至少可以节省1万亿人民币),发展全寿命周期的腐蚀防护技术,可降低腐蚀成本。


侯保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发表视频演讲“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技术挑战”。我国海上风电连续两年新增装机世界第一,“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规划总装机量超100GW;海上风电机组向大型化、轻量化、高可靠、高效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在研机组单机容量已达20MW级。基于科技创新的降本增效成为主旋律,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固定式向漂浮式发展,海上风电场全寿期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管理模式成为发展趋势。瞄准“双碳”目标建设中海上新能源建设需求,聚焦海上风电资源勘测、研发设计、施工安装、智能监测、智慧运维等关键技术装备瓶颈,打通海上风电技术创新链难点,有效推动海上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练继建


  天津理工大学校长练继建发表“海洋能源十大科技难题和挑战”演讲。从海上风电深水导管架基础、漂浮式风电、漂浮式光伏、海上波流能发电、海洋温差梯级利用、海上风电场振动控制、海上风电场冲刷防护、绿色零碳港口、可燃冰开采等系统梳理目前海洋新能源开发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和挑战,指出海洋新能源领域亟待取得技术突破的方向。

【技术演讲】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助理蔡绍宽,发表“海上漂浮式光伏技术路线探讨”演讲。重点探讨海上漂浮式光伏技术路线,剖析主要难点,研判解决方案,通过国内外实际案例,从组件类型、技术特点、综合评价几方面对比技术路线,并对适应性设计技术路线拟实现的效果预判:1.小浮体+柔性组件形成刚性单元,构成抗拍击、可上浪的最小发电结构单元;2.单元间柔性连接构成“总体柔性”,大大增强对海况的适应性;3.解决抗拍击能力低下、隐裂风险高、风浪荷载相对较大缺陷;4.可实现可规模化复制、降本空间大、平价化前景可期、施工与运维简单易行、上浪自清洁;5.可与风电场结合探索风光支撑结构互助、特性互补,提升效益。

  

 
赵迎九                         王宇航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迎九发表“新型电力系统下深远海风力发电技术发展初探”演讲。分享了大型发电企业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理解,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海洋能源的发展方向,详细列举了海洋风电向深远海发展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以海洋风电为支撑的海上光伏、海洋牧场、海洋能源岛等新颖的建设方案。最后,希望和广大能源工作者一道,为建成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合作共赢。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宇航发表“海上风电钢管混凝土一体化支撑结构研究”演讲。从钢与混凝土结构优缺点切入,结合大量实际案例,突出钢管混凝土的组合作用和适应性,提出海上风电钢管混凝土一体化支撑结构快速选型程序主要特点:快速响应、可损失一定精度,作为结构一体化设计的初始值。输入变量:机组水平推力;1w+组参数条件:优化设计;多元插值:基于多元参数插值算法,快速确定支撑结构的设计参数初值;输出结果:上下部结构分界比例、层数、管径&壁厚、根开间距、桩腿直径&壁厚、长度。

 
刘同飞                      卢胜强


  华润电力光伏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光伏专业设总刘同飞,发表“海上光伏设计难点及应对方案”演讲。环境潮湿、温差大;盐分高、极易发生腐蚀;风、波浪、水流的循环载荷;结构设计需考虑多因素影响;生物污垢堆积,运营维护成本高;结构设计难度提升,项目成本大幅增加成为六大设计难点。针对难点给出对应方案,指出海面光伏属于新工程领域,与内陆的水面光伏完全不同,不能依据现有水面光伏规范和标准。海面光伏所用海域往往为近海海域,海域性质为养殖用海,需要在建设光伏电站的同时考虑海产养殖,不能像陆地上做成变味的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和牧光互补等。

  青岛卓建海洋工程勘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胜强,发表“海上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调查与监测”演讲。目前国内海上新能源项目开发主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项目。海上风电、光伏项目在建设前、中、后都需对海洋环境进行本底调查和跟踪监测。重点对周年气象观测、周年水文观测、全潮水文观测、海洋环境调查、海洋地形地貌冲淤、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等监测方法进行举例论证。

  

 
林鹏                          吴晟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林鹏,发表“海上风电桩基础冲刷机理和防护研究”演讲。列举海上风电桩基础冲刷机理数值模拟,阐述冲刷发展的主控因素和冲刷时间发展预测方法,分析冲刷深度与风机结构固的频率相关性。高精度风浪流测量和地勘是提高冲刷预测精度和冲刷治理的关键,开展原位/大比尺试验与高精监测互馈是精准揭示冲刷机理,是提高防护效率的方向。

  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教授吴晟,发表“海上风能-波浪能高效协同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演讲。海上风能与波浪能高效协同利用是实现海洋能源利用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其协同利用方式是空间互补式与结构集成式。关键技术瓶颈问题:1.海上风电机组与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动力学耦合及一体化仿真设计;2.不同功率特性发电系统的功率互补及最佳功率输出调节技术;3.联合发电系统的高效、安全协同控制技术。核心研究挑战:建立面向复杂系统的多维、多物理场全耦合分析方法。是实现功率优化和高效安全控制方法的前置性研究基础。
  

 
戴靠山                       赵西增


  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戴靠山,发表“风电机组支撑结构工程防灾技术”演讲。我国是风电第一大国:研发、设计、制造、运维,我国风场荷载环境非常复杂:台风、地震、波浪、海流,巨灾保险是分担风电场经济风险的有效途径,减振技术可减小风电支撑结构动力灾变损失。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赵西增,发表“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技术”演讲。指出技术核心问题是现有水面光伏系统 能否 适应复杂海洋环境,并逐一剖析连接器问题、水动力计算、鸟粪覆盖和生物附着、浮体结构等技术难点。提出目标与愿景:解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实现海上浮式光伏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维,促进中国特色的海洋新能源发展,支撑“双碳”战略目标。

 

苏春阳                       孙震洲


  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件研发中心经理苏春阳,发表“N型TOPCon海上光伏项目方案探索”演讲。高能量激光选择性发射极工业化技术(industry-selected emitter)有效的降低前表面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提升短波长光谱的利用率;超薄多晶硅与微掺杂技术(Ultrathin Poly Si)有效降低背面多晶硅层对长波长光谱的寄生吸收,大幅提升长波长光谱的利用率。TOPCon3.0电池效率突破26.24%,开路电压创造世界纪录,TOPCon4.0大面积333.4cm²电池效率突破26.33%,再创造世界纪录。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副总工程师孙震洲,发表“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工程技术进展”演讲。今后海上风电的行业将遵循“平价主导、规模化开发、深远海发展、创新融合、数字化和智慧化”趋势发展。针对深远海项目离岸远、水深大的特点,掌握多海域多场区实测资料,研制保障深水、急流、高浪工况下安全高效作业的装备,创新和规模化应用适应于深远海特性的基础型式,全面应用风-浪-流-地基耦合的一体化结构动力分析方法,突破漂浮式基础与锚泊系统精细化分析、优化与测试技术,换代与升级深远海施工模式与核心装备,建立轻量、高效的输变电集成装备技术,开发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模式与深远海数字化解决方案,是未来海上风电场平价化开发的核心动力。

 
邢作霞                        钟晓晖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执行负责人,辽宁省风力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邢作霞,发表“海上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运行安全技术成果转让”演讲。中型机组发展趋于海上平台,智能化、轻量化。零碳中小型风电机组,适合15m以下的垂直轴风电机组,50kW容量以下,捕获风能效率一般,但风险和维护量小,适合机群安装;适合100kW-800kW以下的水平轴风电机组,适合工业园区用,可以做风-电-热三联供机型,四季皆可适用。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钟晓晖,发表“基于风能冷热电联供机组新型风光储综合能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演讲。在“风热机组”首创概念基础上,提出“风能热电冷联供机组”新一代技术,“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宜冷则冷”,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风能消纳问题。其优点是投资低、效率高、实用性强、电力平滑输出。通过理论框架搭建——系统建模和仿真优化——关键部件研制与系统集成——系统安装与运行调试——产业化推广,凝练具有普适性的风能热电联供机组配置方法、能量传递机理、智能控制机制。

 
李正农                      汪明元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正农,发表“基于无人机的风场与叶片检测及基于超级计算的数值模拟方法在风电开发中的应用”演讲。从无人机测风系统的风电场测风研究现状、风力机尾流实测研究、基于代理模型的风机尾流数值模拟、风电叶片缺陷检测等6方面阐述。对无人机测风领域,国内外多使用固定翼无人机,通过风速,空速,地速三者呈矢量三角形的关系解算风速,但是由于其前飞特性,无法做到悬停实现定点风速风向时程的测量,且测量的空间分辨率较低,是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平均。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级专家汪明元,发表“海上新能源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及应用实录”演讲。分析了海上光伏、潮流能、潮汐能、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发展形势;对海上风电场,分析了不同海洋环境条件、地质、水深条件下的典型工程概况,通过新技术研发和应用,解决岩土工程的制约性关键问题;对海上光伏发电工程规模化发展,分析了技术标准缺失对投资、设计方案、工程量和安全性的影响和制约,提出了岩土工程内容、方法、深度、技术要求等方面的规范化,通过新技术研发与实践并结合国际先进技术解决地层结构判识、岩土参数分析和基础选型优化等岩土工程问题。

 

靳世平                      孟庆飞


  佛山仙湖实验室教授靳世平,发表“海上风光电氢氨融合高温产业零碳技术发展”演讲。海上风电迎来爆发式增长,可再生能源的时间和空间转换技术是关键,重点探讨电氢氨能源生产和消费互补特点。液氨作为氢的高效储运介质可以将氢的运输经济半径从150~200公里增加至数千公里以上,并可与氢融合作为零碳燃料用于沿海高温产业和火力发电调峰,技术目标是提高能源总系统转换效率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
国家电投山东院海洋工程事业部主任设计师孟庆飞,发表“固定式海上光伏结构设计关键问题与技术”演讲。以山东省海上光伏发展为切入口,分析海上光伏重点、难点,对比固定式海上光伏结构方案,并提出未来发展要降本增效、融合发展:需要勘察、设计统筹工程建设全过程、全链条,协同研发、生产、施工和运维等工程建设全领域,共同凝聚创新力量,推动光伏建设降本增效。海上光伏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淡化、制氢等多种能源或资源综合利用和融合发展,多元融合的前景广阔,海域的多场景综合利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项目收益水平。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长聘副教授牛小静,发表“深远海风电场设计中海洋动力环境分析方法探讨”演讲。通过国内外规范调研和对比分析,指出复杂海况的精确描述缺乏长期实测资料支持,我国沿海台风侵袭频繁,与欧洲相比存在差异,极端海况风险更大。极端历史过程精细化数据集重构,分析极端条件下海气动量交换的规律。面临挑战:细观:海气相互作用,海气动量交换,水动力因子相互作用、耦合影响。宏观:复杂地形、过程随机性、长时间系列、风险评估,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的跨度。

  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陈强,发表“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结构与施工技术研究”演讲。实现海上光伏高效率、高质量、规模化建设目标,还需解决5个方面问题:陆地制作组装效率不高,模块制作质量不易保证,防腐耐久性难以保证,安装连接层级多、节点多,海上施工效率有待提高。海上光伏是未来海洋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准确把握海洋工程的规律,转变思路,瞄准方向,大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在结构、材料、工艺、装备等方面大胆创新和勇敢尝试,通过不断技术进步实现海上光伏安全、高效、优质、经济开发利用。

  长沙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唐明珠,发表“海上风电机组智慧预警与故障诊断技术”演讲。中国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水平已居世界领先,挑战与机会并存。风电机组SCADA数据是实现风电机组故障预警的基础之一,成熟的机器学习算法是实现风电机组故障预警的基础之二。综合应用新技术:融合多种新型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机理研究);海上风电机组智慧预警与故障诊断:提高海风电机组预警与故障诊断性能;健康管理与预测维护:主动健康管理和自动优化维护计划。

【圆桌论坛·深度交流·专家答疑】

  本届论坛专家层次高、内容丰富——背景回顾、经验总结、创新成果和预期与展望,让与会嘉宾深感视野开阔、收获满满,相互启发、氛围浓厚。为更好的多维度探讨海上风光电建造与运维创新技术,开设“圆桌论坛”环节,专家针对同一主题,从不同维度阐述,观点鲜明,立意明确;深度交流、专家答疑,学习效果显著,与会嘉宾同专家就技术热点,政策标准,行业趋势等展开讨论,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剖析、解读。交流探讨,拓展思路,衍伸技术,多面沟通、教学相长,集聚各方智慧,把脉会诊、建言献策,为我国海洋能源发展拓宽思路、提供借鉴。学术氛围浓厚,气氛热烈。


第一场

  毕亚雄主持,宏观把控,微观协调,聚焦热点,深度解析,侯保荣、蔡绍宽、赵迎九、王宇航围绕海上漂浮式风电经济性前景展望,以深远海风力发电为主体的多能互补方案探讨,海上风电协同控制策略分析与建议,海上风电支撑结构创新思路等议题交流研讨,各抒观点;与会嘉宾根据专家研究方向提问,专家针对疑难,案例+经验,多维解读。


第二场

  林鹏主持,通盘全局,合理安排。同刘同飞、卢胜强、戴靠山、赵西增、苏春阳、孙震洲、邢作霞,针对海上风电全生命期智能化管理模式,海上风光同场发电站的极限风速问题研讨,海上风电运营期海缆及风机桩冲刷监测方案,海上新能源融合发展开创新时代,气候变迁背景下的风电新能源工程结构防灾,海上风光互补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海上大型输变电组块装备产品化的必要性和优势浅谈,在海上风电的隐患和安全方面有何深入思考等议题展开讨论,参会者在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收获颇丰。


第三场

  钟晓晖主持,总体协调,全面解答。同李正农、汪明元、靳世平、孟庆飞、牛小静、陈强、唐明珠,围绕无人机及超级计算机在海上风电建造与运维中的应用,海上新能源工程方案关键问题:岩土工程全过程一体化,海上风光发电供需两端双调峰模式,海上光伏从陆地走向海洋需关注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建造理念,海上风电机组关键部件智慧预警与故障诊断的难点,海上超大型风电装备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极端海洋气象过程海上风电应对策略等议题广泛研讨,逐一解答与会嘉宾提出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拓展思路,一对一、一对多细致剖析,参会者结合工作实际提问,记录要点,干货满满,意犹未尽。


【颁发证书·赠送书法作品】

  中国电力科技网专家委员会主任魏毓璞为演讲专家颁发证书、赠送书法作品,感谢他们精彩演讲,并希望继续发挥技术优势,为下一届海上风光电会议提供技术储备。



 


  论坛赋能,“呼”风“唤”电逐深蓝,希望这一次思维的碰撞,能为海上风光电插上智慧的翅膀,传统与创新迭代,深度与广度融合,理论与实践并举,让我们携手共赢,保障海上新能源有序高效、集约节约、高质量绿色发展!


  中国电力科技网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实况录像,供国家能源局、电网、各大发电集团主管部门交流学习;关注中国电力科技网相关栏目、电力月刊和公众号,更多资料供广大电力科技工作者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保存、共享,传播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电力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联系人:


中国电力科技网:www.eptchina.com
 

协合运维
电力月刊171期
海上风光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论坛
燃煤电厂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大会


扫描关注“电力科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