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电力科技网联合主办的“2022年核电站新技术交流研讨会”8月1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原院长杨岐,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白云生担任会议主席,19位专家同与会嘉宾交流核电站设计、建造、运行、维护经验,探讨核能综合利用,分享“核能+”研究成果,推进核电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推动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
会场
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赵成昆主持会议并发表主持词:
由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电力科技网联合主办的“2022年核电站新技术交流研讨会”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几经周折。今天终于在美丽的昆明如愿召开了!这是我们核电界的一件大事,对推进我国核电发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次作为主持人,我热烈欢迎参会的嘉宾和代表,并对主办单位为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专家们将要呈现的精彩报告表示期盼。
21世纪全球面临一系列重大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日趋恶化,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环境气候变化,为控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联合国制定了“巴黎公约”,提出了明确的CO2减碳目标。为实现这一艰巨目标,世界各国纷纷的行动起来,制定计划,协同作战。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庄严的承诺:我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艰巨里程碑目标,势在必行。
历史和现实证明,核能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应该可能而且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及时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方针,它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核电发展提供了机遇动力,也带来了重大挑战。
在过去几十年,我国核电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核电大国,还要努力成为核电强国。由大到强,靠什么?因素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是靠科技创新,通过广泛、深入、持久、有效的科技创新,使我们的核电不光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话语权,而且在技术上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今天的核电站新技术交流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它将给我们带来一批优秀的创新成果。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享受成果的同时积极参与研讨和交流,使我们的会议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会议。
赵成昆
本届年会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杨岐致主题辞——担当主力军,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重要支撑。
首先,祝贺中国电力科技网、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办的,以“坚持自主创新、安全高效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主题的“核电站新技术交流研讨会”的隆重召开,并愿与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团聚一堂共话核电经济安全、高效创新发展。
我国核能行业成绩显著:第一代核潜艇自立自强,秦山一期国之光荣,秦山二期重大跨越,大亚湾和秦山三期成功引进,二代改进有效实施、华龙一号自主研发,国和一号引进再创新,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研制,多用途模块化小堆正式开工。我国核动力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我国核电至2021年底,在运核电机组53台,装机容量5465万千瓦,在建6台。全国发电81121.8亿千瓦时,核电4071.41千瓦时,占5.02%。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秦山、大亚湾、田湾等13个核电基地,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二级以上的运行事件,核电安全总体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我国提升了核电自主创新和独立设计能力,实现了核电技术由“二代”向“三代”跨越;具备了每年制造8-10台套核电主设备能力;形成了同时建造30多台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建立了较为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环体系,核燃料加工与供应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核电中长期发展的需要。中国核电装备制造国产化和自主化能力不断提升,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中国核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第三代、第四代核能技术、聚变堆研发保持与国际同步水平。
站在新的起点上,对于核电发展我们应当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要赋予核电更加重要的担当。
在2019年6月27日中国电力科技网厦门《核能高峰论坛》的主题辞中强调的是:
——核电是战略性产业,是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与工业实力的体现,是和平时期保持核威慑力量、巩固核大国地位的必争领域;
——核电保障能源供给、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是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自主创新积极发展核电!
仅仅点到了保护环境。
在2019年10月17日中国电力科技网石家庄《核电站新技术交流研讨会》的主题辞则是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要应对气候变化,面对减轻大气污染、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核电应责无旁贷地担起主要责任。
目前的形势是,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方案》明确,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要坚持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零碳排放、稳定输出、兼具部分调峰能力的核电是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的主要手段之一。
核电重任在肩!
2022年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在严格监管、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批准三门二期、海阳二期、陆丰核电三个核电新建项目6个机组。未来,我国将争取每年开工6-8台机组,保持每年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20台以上,2030年核电比例达到8%,核电产业复苏势头明显。
核电机遇无限!
我国核电在过去已经发挥重要作用,自首台核电机组投入商运以来至去年,为保障能源供给提供了2.6亿千瓦时的电力,为保护环境减排了21亿吨二氧化碳。当前,大型核电机组综合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应用面临重要机遇。核能应当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更大作用,更应当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中,在众多新能源、清洁能源中担当主力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重要支撑。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核能的所有领域,必须着力保障核电绝对的安全性、极度提高核电的经济性。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不断开发利用新技术。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整个核能行业应当有奋发创新之力、团结包容之心,积极投入到国家低碳发展的行动之中。
十分感谢中国电力科技网提供这个平台,供来自全国的精英们对创新成就进行展示交流。希望通过在核电设计、建造、运行、维护领域的交流,探讨核能综合利用,分享核能研究成果,促进核电数字化核智能化,促进核电技术自主创新、安全高效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推动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让我们增进合作,齐心协力一起去拥抱核电的春天,去创建低碳的未来!
最后,祝愿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杨岐
中国电力科技网王静泽代表魏毓璞主任致主题辞: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不断增强核工业体系总体规划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智库。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自主创新,向“中国核工程研发中心、国际一流研究设计院”目标奋进。
中国电力科技网,集约核电平台资源,十年来与国内核电行业各大集团深入合作,致力于核能、核电技术交流、整合、传播。
三驾马车共同发力,联合主办昆明“2022年核电站新技术交流研讨会”。在此,向年会主席于俊崇院士、杨岐常委、白云生副院长致以崇高敬意!向演讲专家和与会嘉宾致以诚挚谢意!
中国核电事业历经30多年潜心科研,积累创新!从秦山艰难起步,而后适度发展,定位补充能源,到“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实现新突破,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作为清洁能源的核电,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上半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4亿千瓦,其中核电5553万千瓦,约占2.3%,同比增长6.5%。发展低碳清洁、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核能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战略需要,更是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现实的战略选择。
坚持自主创新,安全高效发展,助力双碳目标,本届年会旨在探讨核能综合利用,分享“核能+”研发成果,推进核电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推动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
乘时代之风,踏革新之路。不负青云志,强核新征程。
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的担当。交流思想,合力同行,创新共赢,书写低碳能源时代的壮丽篇章!
王静泽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白云生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2022年核电站新技术交流研讨会好事多磨,终于克服疫情影响顺利召开。非常高兴在昆明与大家共聚一堂,共话核电技术创新、共享核电发展机遇、共谋核电发展未来。作为主办方之一和大会主席,我谨代表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对其他两家主办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中国电力科技网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世界作出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时隔仅一年,2021年9月22日和10月26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先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加大核电标准化、自主化力度,加快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确立以及“1+N”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作为清洁、低碳、稳定的核电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核电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多年连续不间断地建设、运营,形成了完整的核电基础研究、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和核燃料前后端保障能力及专业人才队伍,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在运核电站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为5580万千瓦,在运核电装机容量位列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21台,总装机容量2351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持续保持全球第一。2022年1-6月,核电发电量1989.99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5.02%。我国核电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支持下,我国核电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和安全高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行,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自主三代核电型号“国和一号”正式发布,示范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双堆临界;钠冷快堆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模块化小堆“玲珑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取得“路条”;新一代核能系统研发与核电发达国家同步推进;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中国换流器二号M装置(HL-2M)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自1994年我国首台核电机组投入商运以来,核能发电量已累计达到2.6万亿千瓦时以上,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亿吨,减少标准煤消耗7.8亿吨,减排效应相当于造林748.8万公顷,为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绿色核能力量。可以说,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已具备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基础条件。
“双碳”背景下,核电发展还面临着参与电力市场改革、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技术创新、核能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等多方面的挑战。核电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改进技术、优化经济性、如何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如何与石化等行业耦合、如何开展核能多用途利用,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发展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真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承诺,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核强国、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的高度上,积极谋划国家核工业、核能、核科技总体发展,规划重大战略工程,研究实现路径,研判预警重大风险,提出保障政策建议,服务国家部委决策,更好推进核能开发利用,实现中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近年来,总院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国家相关部委和中核集团领导的批示和表扬,部分研究成果为中央决策、政策措施发布、行业规划编制、专项管理优化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7年战略规划总院入选中国核心智库。在此,总院愿与相关企业和在座领导、专家开展深入交流合作,与大家一道,为中国核电的技术创新和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回顾过去,核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展望未来,核电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先进核能技术有望进一步取得突破,核电经济性有望进一步优化,核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将大幅加快,核能综合利用的深度、广度、维度有望加速拓展,核能作为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将在支撑“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更加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将继续发挥好核行业智库平台作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力度,加大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力度,更好地服务于政府的政策制定、企业的转型升级、核能科技的创新进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核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中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贡献中核智库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交流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白院长接着发表“碳中和目标下主要国家核能发展政策”主旨演讲:我国还将保持较长时间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能源消费需求仍然很大。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必须继续增加核能装机规模,充分发挥其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既要着眼“碳达峰”,又要放眼“碳中和”,建设与研发同步。“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对我国核能行业提出可用、能用、好用三方面要求,同时也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核能发展亟需解决资源可持续和环境友好性两大问题。
白云生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协秘书长杨来生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发表“实现‘双碳’,核能须努力”演讲。“双碳”目标不仅是能源领域的深刻变革,亦是人类生态文明理念的革命,更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和能源自给的内在需求,意义重大,实现“双碳”目标的抓手是减“碳”。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的清洁利用不可能被完全取代。核能是实现“双碳”不可或缺的能源,其经济性、方便可用性和安全性技术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亦有可能在发电领域被淘汰。每个人既是节能减排的变革者,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变革对象,变革思想上“任意浪费自然”的陈旧观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谐共生,将这一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杨来生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文其发表“华龙一号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演讲。阐述华龙一号研发历程,工程实施、经验反馈与再创新,提出建议与思考。指出通过华龙一号的研发与建设,积累三代核电建造的经验,为后续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奠定基础,为后续同类核电的研发指明方向,核电有望在能源安全战略、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赵成昆发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应用”演讲。电力系统脱碳是全社会实现零碳发展的关键,核能作用重大,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已成为全球核能开发热点。目前处于研发中的模块化小堆从技术路线上分为五类:以压水堆为主的水冷陆基堆和水冷海基堆、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堆、熔盐堆以及微型堆。从技术成熟度和先进性来看,又分为先进小型堆和革新型小型堆两类。我国小堆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拥有广泛的需求和发展前景,在实现能源低碳化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有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促进小堆发展的政策、规范和标准研究和制定,加强政府协调和指导、企业和研究单位间的合作,及用户需求的调查研究,加大示范项目推进力度,建立有效创新机制。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电项目总设计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崔怀明发表“智能核电——核电发展的重要方向”演讲。结合核电发展现状,重点阐述智能核电发展方向,涵盖反应堆系统智能运行技术、智能运维安全策略等。指出双碳环保时代,如何在确保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提升核电厂经济性,是智能核电技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智能运维能够提升机组运行安全稳定性,减少或者避免故障和事故发生,减少维修项目,降低备品备件储量、缩短大修时间,做到少人值守和远程巡检,减少运维人员数量,从而实现提升机组可利用率和能力因子,大幅降低运维成本,最终实现核电厂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升。
张文其 崔怀明
南京苏夏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佴耀发表“蒸汽管道远距离输送第五代技术三大战略创新”演讲。简述南京苏夏设计集团发展现状与前景规划,详解第五代技术预制架空软质保温管技术、智慧5G热网系统、热网仿真软件系统三大战略创新;热网敷设系列技术、热网补偿布置系列技术、地埋管网综合技术、预制管架综合技术四大核心技术。分享核电长距离供热等典型案例、业绩。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军发表“压水堆核电技术发展与华龙一号技术创新”演讲。指出“华龙一号”符合我国发展压水堆的核电发展技术路线;满足国际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要求、国际/内最新核安全法规和标准要求,可以成为我国“十三五”及以后核电发展的候选机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度安全性,适合我国电力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佴耀 李军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核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教授周涛发表“多介质颗粒物沉积特性研究”演讲。简述研究背景、对象及方法,详述不同介质中温场流场和颗粒浓度分布,对比各类介质中颗粒浓度分布结果和沉积机理。不同流体介质出口温度和速度边界温度梯度和速度梯度较大,中部温度梯度和速度梯度较小。沿轴向,不同流体介质入口流速和温度最高,团聚作用下,颗粒粒径增大,不同流体介质内颗粒总沉降效率增加。相对于超临界水介质,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中颗粒物的沉积率受温差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核集团快堆首席专家/中国示范快堆总设计师/中核霞浦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东辉发表“碳中和目标下的核能方案”演讲。指出核能必将在碳中和及后碳中和时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快堆-压水堆的二元核能体系可以实现核能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核燃料长期可靠供应和长寿命放射性废物管控问题;积极考虑将核能和可再生能源进行深度融合,解决我国未来清洁能源体系高效发展和能源安全问题。
周涛 张东辉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淡化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庆春发表“用新发展理念认识和指导海水淡化”演讲。简述海水淡化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作用,倡导用新发展理念认识和指导海水淡化。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服务平台;进行海水淡化规模示范,提高自主技术的成熟度和显示力;加强国际合作,谋篇国际市场,形成引领能力,构建海水淡化发展新格局。
成都海光核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宏祥发表“NSD智慧文档在核电行业的应用”演讲。详述智慧文档的特点、软件功能、应用系统、应用情况。以word形式呈现,符合用户传统体验;支持音频、视频、PPT等各类文件;可以完成复杂的人机交互、人员效能、设备状态可视化展示;自动生成操作报告。
吕庆春 张宏祥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主任屈凡玉发表“浮动核电站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演讲。介绍国内外浮动核电站现状、技术特征、安保问题、优势及前景。指出浮动核电站可以保障沿海居民和海岛用电、用能、淡水需求;为海上开采平台提供能源保障;技术成熟可行,相关技术可实现军民两用;对于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海上浮动核电站具有(1)易散热,抵御自然灾害和核事故;(2)选址条件相对宽松;(3)经济性优势突显的特点。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段远刚发表“核电‘走出去’中,核岛设备设计建造标准面临的挑战”演讲。简述GDA项目,详述核岛机械领域的标准实践,就核电标准探讨“走出去”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认识标准选用的复杂性、思维理念模式的碰撞、标准的国际互认、讲好中国核电标准故事4条建议。
屈凡玉 段远刚
西安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郭凯伦发表“核动力系统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分析程序开发[STAF系列]”演讲。开发自主可控的稳态及瞬态工况下的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计算程序,对提升我国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分析及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STAF-CT获得了蒸汽发生器不同倾角管束通道两相流动阻力与沸腾换热系数试验数据,揭示倾斜管束通道间气泡运动特性机理,制定了水平管束通道间两相流型判定准则,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到自主化三代核电“国和一号”蒸汽发生器的设计与安全分析。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首席专家/研究员孙寿华发表“研究堆内中子辐照试验现状与展望”演讲。国内基于工程的回路稳态考验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辐照能力尚需从稳态试验向瞬态及LOCA试验技术拓展。基于工程需要的辐照在线测量技术国内外同步,基于研究型的辐照行为在线测量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
郭凯伦 孙寿华
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刘光亚发表“装备柴电与小堆核电组合动力推进系统的水下航行器的退役与去污”演讲。水下航行器装备柴电与小堆核电组合动力推进系统,是水下航行器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动力革命,也是21世纪水下航行器动力的发展方向。装备小堆核电系统的水下航行器的退役,决不是小堆核设施寿期达到后才出现的问题,而是从设计、建造、运行到关闭整个过程都涉及到的问题,国际社会需建立起与此目的相适宜的规定,并找到其退役去污的最优化工艺方法和途径。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宿吉强发表“我国核能型号发展重点问题研究”演讲。核能型号的协同高质量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一是外部协同,建立同其他能源的互补能力(调峰、储能、智能电网)、核能多样化应用能力(制氢、供热、海淡);二是内部协同,不同堆型应根据其作用定位协同配合,发挥各型号比较优势。我国天然铀保障能力、核燃料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具有将强的延展性,具备动态保障核能型号发展的基础于能力;沿海厂址资源终将利用完毕,急需以长远的眼光稳妥谋划内陆厂址。大型压水堆需要持续优化安全性与经济性,其他堆型同样需要长期持续的技术积累与攻关,如四代堆应在燃料、材料、腐蚀、关键设备、仪控测量、维修、后处理等方向上持续突破。
刘光亚 宿吉强
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长征发表“核级镍基合金焊材国产化研制”演讲。基于核级镍基合金焊材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中国宝武集团旗下一级子公司宝武特冶联合中国电建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央企、上海电气集团等大型国企及高校、专业科研院所进行了国产化攻关,成功研制了国产核级镍基合金焊材,掌握了产业化批量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并与同型号国际高水平市售商品焊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国产镍基合金焊材的焊接性和其熔敷金属的理化性能、冶金质量、抗热裂纹、抗高温失塑裂纹和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均达到国际高水平市售商品焊材水平,部分性能略优于国际高水平市售商品焊材水平。国产化核级镍基合金焊材经后续多批次稳定性评价后,有望替代进口产品,实现核能装备用“卡脖子”关键材料自主可控。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规划研究所核能研究室主任张红林代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科技带头人、副研究员李言瑞发表“电力市场背景下储能在核电调峰中的作用研究”演讲。简述研究背景与必要性,分析核电调峰能力利弊,详解不同情景下核电配置储能的经济性。调频:从安全角度,不建议将汽机的控制权交给电网实现自动发电控制功能。火电资源充足地区,核电配储参与调频辅助服务市场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调峰:可以采购到调峰辅助服务确保核电避免日负荷跟踪时,配储经济性与调峰辅助服务费用关联性较大。以现有价格趋势判断,采购调峰服务经济性较好。不能采购到足够调峰辅助服务,不得不降功率运行时,配储经济性较好。电力现货市场背景下,配置储能经济性较好。
徐长征 张红林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白云生作技术总结。
按照大会要求,我从技术总结角度归纳七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第一,会议主题很明确、很具体。围绕核电研发、设计、建造、运行、维护,包括后面退役,从各个环节阐述多用途核能利用,分享核能研发成果,推进核电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从而推动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
第二,演讲专家代表性很强。有于俊崇院士,也有来自政府、产业界、核电站、相关设备厂、科研院所,还有高等院校的专家。
第三,研讨内容广泛。于俊崇院士带头,中核战略规划总院专家为主,对核电发展的政策、形式、需求、要求进行报告分析,沿用赵成昆、张文其、李军、张东辉、屈凡玉等专家针对不同堆型,包括小堆、浮动堆、华龙一号、快堆,具体的研发设计改进优化相关工作。当然还有崔怀明、张宏祥,从智能核电发展,以及智慧数字化展望;徐长征、佴耀为主,对相关设备、材料关卡进行探讨。当然还有我们孙寿华、刘光亚教授等。针对不同环节、不同具体的点,像中子辐照、三维衍生模型等进行研讨。
第四,专家水平都很高,都把自己工作、研究的具体经验、成果进行展示,都是代表最新核电新技术的研发。
第五,深度交流。三次交流环节,代表踊跃提问,专家深度答疑,每位专家都有两到三个问题,加起来近百个问题,覆盖面广。
第六,收益非常深刻。技术报告、专家观点,不管现场还是线下听众,都受益匪浅,得到很多启发和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第七,会议组织有序。三个主办单位会前准备、会中服务,特别是中国电力科技网会务工作人员付出辛勤劳动,为大家创造了很好的会场和住宿、用餐环境。
综上七点谈及感受。本次会议报告将为核能下一步发展,核电的创新,新技术涌现,不管是现实操作运行,还是未来技术优化,新机型设计,包括新的应用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带来一定推动作用。
希望大家把研讨成果带回去,在工作中发挥作用。最后还是感谢会议主席杨岐,他的致辞、主旨报告也为大家指明了方向。
最后,会议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杨岐致闭幕辞。
本届大会,历时一天半,技术报告十九个,专家对话三次,内容涉及核电的发展方向、发展方针,核电的设计,试验研究,制造建造,运行维护,程序开发,标准建立等各个方面。总结过去,展示现在,展望将来,其中华龙一号的创新,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建造,智能核电,蒸汽管道输送,快堆技术,中子辐照,焊材国产化等方面的内容,大家都印象深刻,有的报告水平很高,达到了一个以前会议所没有达到的水平,让大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获取经验,增强信心,对于促进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安全高效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这是一次成功的交流研讨会。
我代表与会嘉宾感谢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对会议的支持和主办,特别要感谢中国电力科技网魏毓璞主任带领的团队所付出的辛勤和奉献。他们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为大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技术交流平台,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了亲切温馨的服务,给与会嘉宾留下深刻印象,得到了普遍好评和认可。也要感谢大家积极参与和认真交流,特别是感谢坚持到最后的代表和嘉宾。
会议即将结束,期盼大家带着收获回到工作岗位,努力工作,创造出更加出色的成绩,来年再到中国电力科技网交流。谢谢大家!
会议设置多场“代表提问,专家答疑”和“颁发荣誉证书仪式”,与会嘉宾同专家针对关心的实际问题展开热烈研讨,深度交流。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杨岐,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赵成昆,中核集团川渝市场开发部副主任李杰,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主任屈凡玉,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白云生,中国电力科技网主任魏毓璞分别为演讲专家颁发荣誉证书。
专家答疑、深度交流、颁发证书
中国电力科技网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实况录像,供国家能源局、各核电集团、发电集团主管部门交流学习;专家演讲PPT上传中国电力科技网相关栏目和电力月刊,广大电力科技工作者在线浏览、免费共享、传播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电力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电力科技网:www.eptchina.com;
联系人:周丽15010503361;耿迪189108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