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中国电力科技网在重庆召开以“智能优化、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风能发电技术与应用研讨2020年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担任年会主席,27位专家发表技术演讲并答疑,以专业的角度深入研讨,着眼现今风电发展遇到的瓶颈和阻碍,展望“十四五”风电带来的市场和机遇,放眼全球能源变革,聚焦政策市场导向,积极探寻创新驱动方向,为我国风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会场
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满昌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山城”重庆,隆重召开“风能发电技术与应用研讨2020年会”,共同携手推动我国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海装向莅临到会的各位领导、嘉宾、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中国海装发展支持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能源革命将迎来新的时代,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也将迈向新的台阶。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于2019年10月14日,由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成立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培育了超大型智能原油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风电机组等集研发、制造、配套为一体的世界级海洋装备先进产业集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海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海装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是中国船舶风电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拥有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发改委授予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形成了以叶片、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四大关重部件到风电机组全系列研发、制造、服务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体系,实现全产业链+军工企业+龙头供应商的全寿命周期管理能力。
中国海装作为本届年会的承办单位,希望为各位专家、业界同仁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朋友了解中国船舶和中国海装,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为人类的“零碳目标”和实现“造福人类、共享蓝天”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王满昌
中国电力科技网耿若馨代表处长杨伟致主题辞。
这里是李白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江城;是寇准立下“武陵乾坤立,独步上天梯”雄心壮志之地。
朱自清被其“展开来像一幅扇面上淡墨轻描的山水画”的雾气吸引。
老舍在北碚区完成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铸就传奇,响誉国际。
尊敬的周绪红院士、魏毓璞主任、王满昌董事长,尊敬的各位专家、与会嘉宾:
今天,中国电力科技网主办,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风能发电技术与应用研讨2020年会”在重庆开幕了!
中国能源发展正处在向绿色、低碳转型阶段,风电是实现能源低碳化的关键技术。就在今年,我国政府提出二氧化碳减排“3060”碳中和目标,作为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和最大的碳排放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保证“十四五期间”风电年均新增装机达到50吉瓦以上。无论内在禀赋还是外在形势,风电发展前景广阔。
重庆是我国老牌工业城市,作为国内知名风电产业基地,在装备制造业零部件配套能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为风电发展奠定基础。“海纳百川,装备天下”的中国海装总部便位于山城,肩负“为世界装备新能源”的使命,着力打造“引领需求、技术领先、绿色能源、智能服务”的新能源体系,为风电产业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本届年会顺势而为,将从风电技术研发,陆上、海上风电站智慧设计、预测、运维展开技术交流,产学研用融合,探索风电发展新局面。希望各位嘉宾畅所欲言,共同为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年会得到周绪红院士、刘吉臻院士、徐锭明局长的热情关怀、指导和支持;专家精心演练,嘉宾积极参会;海装风电周到承办,在此,我谨代表主办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电力科技网30年致力于电力行业技术交流,组织上百届/次技术交流研讨会、综合论坛、专题讲座,涵盖火力、核能、太阳能、风能发电以及供电侧各专业,我们将以多年的经验,秉承务实和虚心的态度,办好年会。
长风几万里,风电尤可为。九万里风鹏正举,雄风助力,搏击长空,赢得未来!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教授田德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贺辞。
耿若馨 田德
年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致辞。
目前,全球性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九大提出战略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风电能源是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一,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三。风电发展要循序渐进:实现风电平价化上网、规模化发展;与欧洲相比,我国沿海气象条件和海洋地质环境更为复杂;我国海上风电场大都处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交替的区域:我国海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震烈度较高;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各海域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十分复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广新型工程材料、研发新型结构体系是当前发展海上风电的重点,应用钢管混凝土结构是降低海上风电结构成本的有效途径。
周绪红
重庆大学教授王宇航发表“风电机组装配式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塔筒研究及应用”演讲。低风速区将是未来我国陆上风电新能源开发的重点区域。分别用截面形式、混凝土段分片及连接形式、预应力形式(后张)、混凝土段高度比例来讲述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塔筒主要形式。中国海装与重庆大学 2019~2020年合作研发设计后张预应力装配式钢-混凝土混合风电塔筒,轮毂高度120米、140米、160米,适用2.2MW、2.5MW、3.4MW风电机组机型,可以实现更高发电效率和更大发电量。在河南延津、山东鄄城、江苏宝应已安装近100台(并网20余台),订单300余台。钢管混凝土结构可以降低塔筒结构成本,有效促进海上风电结构降本增效。
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韩花丽发表“海上风电机组研制”演讲。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最早研发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具有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的自主设计能力,是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公司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11个国家级海上风电领域项目,搭建海上大功率风电系统仿真分析、测试平台,掌握海上环境适应性技术、大功率风电机组降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具备正向设计能力。在国内率先开发5MW海上风电机组,并批量装机。研制的H171-5MW机组,创造三类海上风区3957小时的世界记录,被中国风能评为2018年度最佳机型,海上低风速发电能力全球领先。连续稳定运行7年,年平均可利用率达98.5%。接下来分别说明海上风电机组开发难点及关键技术和海上风电机组研制;最后从国内海上风电资源特点、电价政策演变来展望未来。
王宇航 韩花丽
国家电网国调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裴哲义发表“能源转型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演讲。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国际比赛,其中能源革命是关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已在世界范围形成共识。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布面向中长期的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发展新能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随着能源需求稳步增长和“三高”问题影响日益突出,我国能源电力发展面临保障持续稳定供应和加快清洁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大力发展新能源,是破解能源安全难题的关键之一。发展新能源是实现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电网面临的新挑战和需开展工作:加快电网建设、扩大新能源配置范围;加强调度管理,提高新能源利用水平;完善市场交易,扩展新能源消纳空间;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新能源高效发展。推动能源清洁转型,既是紧迫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发电企业、用户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国投电力甘肃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魏刚发表“国投甘肃新能源智慧化建设探索与实践”演讲。国投甘肃新能源是国投电力新能源区域管理公司,集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工程建设、生产运维为一体。截至2019年底,负责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和天津区域的新能源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公司智慧化建设秉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在兰州新区建成公司级集控中心,实现下属所有新能源场站的数据接入,实现远程监控;是公司智慧化的另一重要基础平台。构建集控、ERP两大核心业务平台,打通工程、生产、运检、营销、管理、办公等各个业务板块数据和流程,实现各业务应用的高效集成、融合创新。构建移动应用平台,全面实现生产、管理、经营业务移动化。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管理、安全等数据资产统一管理、应用。构建公司决策支持平台,打造智慧风场和光伏电站,实现智能化检修作业和智能安全管控,提升效率,创造效益。
裴哲义 魏刚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教授田德发表“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演讲。大型化、高可靠性、智能化、低成本、由近海走向远海,由浅海走向深海,是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叶片气弹稳定性分析与颤振抑制技术、漂浮式风电机组(FOWT)控制技术、机组运维智能机器人技术,是海上风电机组可靠性增长关键技术。介绍高可靠性海上风电机组传动链设计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的海上风电机组齿轮箱结构优化方法、齿面分度圆误差模型的基本特征及作用规律、基于纹波转矩的传动链振动控制技术等。最后分别从风电机组主轴承技术、储能技术、大规模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塔架-基础高效高可靠一体化设计技术、超导技术、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智能运行控制和运维技术、超大型海上风电安装船设计和制造技术展望未来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发展。
魏刚主持“代表提问、专家答疑”,王宇航、裴哲义、田德、韩花丽针对风能发电技术现状,海上风电关键技术,风电智慧运维技术同与会嘉宾展开交流。
代表提问、专家答疑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海洋与环境工程事业部总工程师王小合发表“我国海上风电建设风险及管理模式探讨和实践”演讲。海上风电项目施工主要包括:海上风电机组建造、施工、安装,集电线路和送出海缆敷设施工,海上升压站、换流站建造及施工,陆上升压站、换流站、集控中心安装施工。分别从经济、技术、工期、安全、质量、组织来分析海上风电项目建设风险。应对措施:凝聚共识、保证资金和人员需求;以海上作业为中心,整合加工制造资源、保证设备质量和供货进度;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尽量安排安装工作在陆地实施;整合施工资源保证项目施工进度;选择适用的施工方案,保证作业效率与质量;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项目协调效率;精确计算各工序作业时间,根据天气窗口安排作业;以船机管理为中心,控制安全危险因素;实现上述管理措施的基础是总承包承建模式。最后探讨海上风电项目总承包模式和介绍了华电重工海上风电业务。
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电网接入高级工程师刘一星发表“风电机组电网友好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演讲。海装公司率先在行业内提出通过基于四端柔直电网-风电集群数字模型联合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建立风电场接入柔性直流电网的振荡分析模型。公司3.XMW机型顺利通过接入±500kV柔性直流系统的高、低压扰动仿真实验、宽频稳定性评估等多项仿真测试,3.XMW机型获得了行业内首个并入张北柔直电网系统的许可证。规模化接入电网适应性技术:建立风电机组输出阻抗模型,提出低频阻抗控制优化技术,实现弱电网系统相角裕度45°~60°,抑制规模化接入弱电网引起的超/次同步振荡;建立风电场接入柔直电网振荡分析模型,提出中高频阻尼自适应控制方法,弥补规模化接入柔直输电中高频带稳定裕度不足,填补行业空白。
王小合 刘一星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风电设备监理技术研究所所长雷航发表“海上风电设备制造关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践”演讲。针对海上风电设备制造提出以下建议:加快海上风电设备标准更新、制定与发布;加强与规范设备与部件认证工作,批量制造前充分验证设计可靠性;设计与制造环节应保持高效接轨,坚持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理念,提高设计实现效率及可制造性;提高供应商准入要求与技术门槛限制;重视原材料与供应商管控,重点关注设计或工艺变更与样件试制;重视制造工艺稳定性提升与持续改善,提高产品成品率;加快试验平台建设,开展设备系统测试;加快工装模具开发研究,完善工艺保证能力;核心技术方案评审应邀请更多有制造经验单位及专家参与;加强对服役设备监控及时由问题带动技术革新和管理提升。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副教授刘宪庆发表“新型海上风电基础及施工技术”演讲。筒型基础因其内部气垫结构的存在,其运输安装方式也与其他风电基础结构不同。筒型基础本身具有自浮特性,可以直接进行单个基础的拖航。也可借助风电基础安装船实现多台风电基础整体安装,称为一步式安装技术。分别从气浮浮稳性、气浮垂荡运动、气浮摇摆运动、气浮优化分舱理论,分析气浮筒型基础气-液-固耦合;再次论述筒型基础气浮气舱失效及调平稳性研究和多筒型基础气浮静水运动特性及幅频响应特性研究。
雷航 刘宪庆
广西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热控所副所长彭勃发表“南方区域风电场一次调频技术应用研究”演讲。和传统能源一样,为了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风电场也务必要提供诸如“一次调频”基本辅助服务。分别讲述南方区域风电场一次调频现状、风电场一次调频控制系统结构及功能技术要求、风电场场站级一次调频试验、最后提到南方区域风电场一次调频改造基本流程及试验差异:南方区域风电场在增加专用调频控制系统后,能够像常规发电机组一样进行电网一次调频,经过试验验证各项指标都优于常规发电机组指标规定的要求,一次调频功能可以正常投入。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机械实验室副教授李学敏发表“基于弯扭耦合的大型风力机叶片结构及减载荷技术研究”演讲。对弯扭耦合的大型风力机叶片设计提出自己的观点。分别对I型、箱型及O型梁的静力学及振动分析,其中O型梁在刚度、最大应力上稍具优势,自振频率及结构阻尼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基于材料的弯扭耦合设计,能有效降低气动载荷、减小叶片及塔架上的疲劳载荷极限载荷,在不改变年发电量的同时,提高了叶片的安全性。初步开展了偏心O型梁的弯扭耦合分析,偏心可以稍降低沉浮运动幅度,但引起扭转振动增加。
彭勃 李学敏
华电国际宁夏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检修部主任许新华发表“华电国际宁夏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风电智能化运检”演讲。2013年华电集团提出建设风电远程集控平台和远程诊断平台,华电宁夏新能源公司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积极推进两个平台建设工作。平台现场侧主要实现对风电运行数据的采集和现场设备的控制,集控中心侧主要实现对场站侧设备的监控以及对现场数据的分析和挖掘。通过建立两个平台,实现集团公司风电机组状态远程集中监测,进行风电机组缺陷闭环管理和运行性能统一对标管理,建立各风场、各品牌风电机组的运行档案和故障库。研发基于大数据的风电机组关键部件预诊断技术,实现大部件性能劣化趋势分析和故障预诊断。构建标准化能效评价体系,实现偏航、变桨、气动性能、控制策略等风电机组子系统性能在线评价,实时在线查找低效机组,提供合理化运维检修建议。
刘一星主持“代表提问、专家答疑”,王小合、雷航、刘宪庆、彭勃、李学敏、许新华针对风电建设关键技术,风电并网技术,风电设备制作技术等发表各自观点。
代表提问、专家答疑
年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发表“乘五中全会之东风能源革命破浪前行”演讲。“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时间上:看历史、看现在、看未来;空间上:看中国、看世界、看全球;发展上:看经济、看人文、看生态;战略上:看资源、看实力、看安全。如果风光储电力的综合降本进一步推进,导致风光储电力在经济性、时间可移动性上全面胜出石油、煤炭、天然气发电,则风光储电力将在能源的九大属性上综合胜出化石能源发电。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是行动者。
徐锭明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务部工程师郑荣坤发表“海上风电基础的岩土设计与关键技术探讨”演讲。广东省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近海浅水区(35米水深以内)规划海上风电场址15个,装机容量985万千瓦;近海深水区(35~50米水深)规划海上风电场址8个,装机容量5700万千瓦。计划2030年底累计投产约3000万千瓦,形成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海工施工及相关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海上风电产业体系。海上风电业务:累计完成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粤电湛江外罗海上风电项目(EPC)、中广核汕尾后湖海上风电项目等20多个风电项目的勘察设计或EPC总承包工作,设计经验丰富;作为海上风电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第一主编单位,累计形成100多项专有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技术实力雄厚。探讨了风机基础结构设计中的岩土设计关键技术,详细介绍了对基础设计起关键作用的先进岩土勘察技术和高级土工试验规划。介绍了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并聚焦技术前沿,对时下最热门的吸力桶基础、漂浮式基础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许新华 郑荣坤
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主控系统工程师杨垒发表“风力发电机组电磁阻尼偏航系统”演讲。为避免风电机组在偏航过程中,因外载突变导致机舱不受控旋转、突然加速或反向运动而产生机组载荷安全风险,在机组偏航过程中,需要为机舱施加合适的偏航阻尼(通常称为偏航保持力矩)以保障机组在执行偏航过程的安全性,其基本的确定原则为确保风力发电机组在偏航过程中动作平稳顺畅。电磁阻尼偏航系统优势为:机械结构友好,降低偏航噪音,可利用率提升,可更精准、更高频次的偏航。该偏航方式具备推广应用的技术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基础。采用偏航电机提供电磁阻尼取代液压刹车部分打开为偏航系统提供偏航保持力矩,可提升系统的偏航性能,提升机组的环境适应性,降低机组设备成本及后期运维成本。在未来的海上风电机组和陆上大型机组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正农发表“基于无人机的复杂地貌上空风场及风机尾流实测研究”演讲。目前风能资源评估手段:基于CFD的数值模拟、WASP等资源分析工具软件、测风塔之间数据相关性的算法研究。利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测风仪器进行风场测量,国外研究较少,国内处于空白状态,值得深入探讨。之后详细分析无人机测风准确度评估、垂直风剖面实测、空间水平风场分析、风力机尾流实测。
杨垒 李正农
奥普特利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昂发表“关于风电机组后市场的技术迭代与更新的几项研究与案例”演讲。奥普特利致力于实现能源电力企业感知层、芯片级,从晶圆开始的设计、制造、测试、封装等全过程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化替代。为能源电力企业加装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装置,对传统生产设备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能够实时访问、获取能源电力企业范围内任一传感器、任一在线装置所产生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建立设备运行优化、趋势预警、故障诊断、运行监测等应用。公司可以提供齿轮箱冷却系统解决方案;变桨技改项目-超级电容组替代电池组-PLC控制器,驱动器,电机的技改;叶片振动在线监测技术方案;激光雷达测风技术;易更换无箱式变桨系统;叶片损伤自动修复机器人、塔筒自动攀爬防腐喷涂装置技术;LTE无线专网建设;“两个细则”专项提升技术。
雷航主持“代表提问、专家答疑”,郑荣坤、李正农、张昂、杨垒同与会嘉宾对风能海上风电设计、建设,风电机组运维等展开研讨。
代表提问、专家答疑
交流感悟、心得体会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陈晓东发表“基于‘风火并行、风水并举’的节能环保与智慧监控技术”演讲。“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将新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目前风电、光伏发电新能源发电量超过80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全区近三分之一的电力装机和五分之一的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改变能源资源观:绿火、强风、举水,构建能源利用的多维架构。具体措施:化石能源生产清洁高效智能化、可再生能源生产智能化、构建能源利用的多维架构;最后讲述应用案例:多种能源结合的“绿色能源微网”系统、火电厂冷却塔节水技术应用、天然气管道安全监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与杆塔健康管理、光伏电站无人机AI巡检、风机叶片巡检照片AI识别。
张昂 陈晓东
北京鸿普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宏岩发表“新能源发电场一次调频技术研究”演讲。目前风电的一次调频主要基于电网需求考虑,设备主机厂家与业主大多属于被动接受,应结合不同厂家设备特性,开展一次调频的优化控制策略的相关研究。新能源场站内多台机组,包括储能系统在内,运行工况及运行状态均不相同,其调频性能也存在差异,需结合不同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优化控制研究。储能电池的容量的优化配置一直是储能参与系统调频发展的制约因素,开展风储协调调频是目前较为经济可行的方案,目前主要采用风电场集中配置储能系统的方案。一次调频系统与风机主机厂EMS系统、AGC系统、SCADA系统等场站内各设备的接口优化,兼容性及可靠性的优化研究。风机主机本身响应一次调频的性能,尤其对于较老的机型技改的方案。一次调频与风电机组设备可靠性,运行效率,提高经济型、延长使用寿命等优化控制研究。虚拟常规发电机组的惯量控制技术,加入频率响应环节,通过吸收或释放转子动能抑制频率波动。
上海瑞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海洋工程部主任陈虎发表“海上风电场水下工程可视化检测”演讲。2016年开始中国风电快速发展,2019年海上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70万千瓦,同比2018年增长60.7%。历经五年突破式增长,整体呈现兴荣景象。江苏、广东、福建、上海、浙江、辽宁、天津、河北共8省市均有海上风电并网,其中江苏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433万千瓦,占全国海上风电并网总装机容量的71.3%。依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采用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拥有多年工程技术积累。上海瑞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以军工技术为基础,主要从事水下工程技术服务,采用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行业积累,公司拥有先进的工程装备,组建了专业的工程技术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产品与技术广泛应用在军工、电力、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多个领域。公司管理体系健全,并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水下工程检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及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王宏岩 陈虎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副教授阎洁发表“风电功率多尺度集中式预测”演讲。中国具有独特的风电开发模式,这给中国风电功率预测带来严峻挑战。研究适用于中国风电特点的功率预测技术是我国高比例风电并网的关键支撑。华北电力大学风电场技术课题组隶属于新能源学院风电研究中心,是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提出了风电功率多尺度集中式预测的新思路及模型,基于多对多映射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数值天气预报人工智能降尺度修正模型,提高数值天气预报分辨率;研发了面向区域-场群-单场-单机的风电功率集中式预测及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与系统,降低区域预测成本,提升单场预测精度。风电功率多尺度集中式预测方法可以关注风/功率空间相关性的学习,实现基地-场群-场站-机组等多个尺度下的一体化预测,提升风电场功率预测精度1%~3%。
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副教授高晓霞发表“大型风电场流场及机组运行状态分析”演讲。介绍华北电力大学智慧能源课题组有关风电机组尾流模型、复杂地形风电场尾流特性研究及地形/尾流耦合作用下风力机功率输出特性研究及使用激光雷达开展的大型复杂地形风电场实验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介绍了该课题组开发的电站大数据智慧运行监测平台及下设以“提效降载”为目标的风电场智慧化运行模块。目前,该模块正在推广应用阶段。
阎洁 高晓霞
陈晓东主持“代表提问、专家答疑”,阎洁、王宏岩、陈虎、高晓霞解答与会嘉宾提出的疑难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拓展分析。
代表提问、专家答疑
《中国电力报》发电部主任冯义军发表“风能发电技术与应用研讨2020年会”记者观察。分析我国新能源结构,根据专家演讲,针对风能发展前景,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教授田德发表“技术总结”。
20日,部分参会嘉宾赴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参观风电机组制造车间及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参观
合影
中国电力科技网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实况录像,赠送国家能源局、各大发电集团主管部门;还将本次会议专家演讲PPT上传至中国电力科技网相关栏目和电力月刊,供广大电力科技工作者在线浏览、免费共享、传播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电力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电力科技网:www.eptchina.cn;
联系人:周丽15010503361;耿迪189108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