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慧电力建设,无人机、机器人的应用,电力线路运维逐渐进入“立体巡检”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线路缺陷发现、带电线路红外测温,还可以通过各种在线监测装置,实时掌握线路运行情况,实现输电线路智能化管理。
当天,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无人机巡检作业人员郭宽宽,要对该区域25基杆塔进行巡检,由于线路复杂,无人机需要3个小时巡检时间,为此他特地准备了2箱电池。
3月25日,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工作人员卓培杰、任成对达坂城区220千伏输电线路进行无人机自主巡检操作。 王晋魁 摄
只见无人机搭载着红外摄像头,飞到杆塔上方后开始工作,杆塔是否有异物、导线是否有断开、绝缘子是否有破损等,都是它要巡检的内容,它不仅对杆塔重要点位进行拍摄,还要对线路进行测温。
“输电线路多在戈壁、无人区域,以往都是通过人工巡线,巡检难度大。现在同等时间,人工巡检10基杆塔,无人机则可以巡检30-50基杆塔,而且不受天气制约。”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无人机班班长卓培杰说,在信号良好的情况下,无人机飞行距离可以达到10公里,不仅安全高效,而且省时省力。
目前,乌鲁木齐已有2500公里输电线路基本实现了无人机巡检,占到了乌鲁木齐输电线路的一半,这些线路主要分布在山区、人口稀少区域。
3月29日,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电缆运检班工作人员,利用机器人对地下管廊线缆进行巡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 摄
除无人机巡检以外,机器人作为智慧电力建设的“主角”,实现了地下管廊和电力线路状态的实时感知、自主预警和智能处置,为城市“大动脉”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当天,在位于乌鲁木齐市城北主干道附近的三宫变电站110千伏电力地下管廊内,一台投影仪大小的白色机器人,正沿贯穿整个管廊上方的轨道行进,红外测温、摄像头两只“眼睛”记录着周围的环境和设备运行变化。
据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电缆运检班负责人周书强介绍,以往每隔15天需投入2-3名电力人员对管廊电力线路进行巡检,而智能巡检机器人以技术手段实现管廊电力线路的不间断巡检,巡检周期提升为每天2次,由原来的人工5小时转变为智能巡检12分钟完成一次全面巡检,效率提升25倍。
3月29日,在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智慧输电监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平台查看线路巡检情况。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 摄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智慧输电监控中心,无论是无人机、还是机器人智能巡检,所有数据、图片都会回传至中心的监控平台,实现足不出户,远程控制。”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运维一班副班长张楠说。
工作人员可通过监控平台对设备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提取、筛选、统计,将预警信息、告警信号、线路隐患等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将隐患点位、异常数据结果,通过平台推送给运维班组,第一时间安排人员进行现场处理,平台还可以采取跟踪、抓拍等方式进行全过程跟踪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