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盛会,国家副主席出席并致辞,各大电力央企领导发言!

核心提示:10月20日,第24届东亚及西太平洋电力工业协会大会在福建厦门召开,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这是继2004年后,时隔近20年,亚太电协

10月20日,第24届东亚及西太平洋电力工业协会大会在福建厦门召开,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这是继2004年后,时隔近20年,亚太电协大会再次由中国内地承办。

 

韩正表示,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习近平主席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中共二十大报告确立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对推动绿色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我们正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世界能源电力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韩正指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亚太各国一道,携手推动构建开放共赢的能源电力国际合作新格局。

  

韩正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加强互联合作,推动能源转型要加强能源电力交流合作,共建能源电力基础设施,促进清洁能源在区域范围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二是推进绿色低碳,应对气候变化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体系。三是深化务实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合作开展新能源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亚太电力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会议期间,

 

亚太电协主席、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磊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余兵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栗宝卿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唐屹峰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向良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旭红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庭彦

 

围绕亚太和全球能源电力议题,同场发言,探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分享领先理念和发展经验,提出超20条建议/认识!

01
辛保安:共商共建共享 推动亚太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能源革命加速演进。亚太地区应当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着力点,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配置广域化、能源创新融合化、能源业态数智化,共同推动亚太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亚太地区发展繁荣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交流互鉴,更好推动亚太能源绿色发展。大力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以能源产业绿色变革促进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同舟共济,更好促进亚太能源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扩大跨境电力联网规模,推动电力资源更大范围、更高效率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互济。协同创新,更好引领亚太电力高质量发展。聚焦高端电力装备、柔性输电、新型电网等重点领域,加大跨行业、跨学科、跨国界联合攻关力度,促进技术转移共享。互利共赢,更好加强亚太电力治理合作。促进区域内电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凝聚起亚太电力合作最大公约数,共创亚太电力更加光明的未来。
 
02
邹磊:加快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传统能源转型升级
 
 
 
能源安全、气候变化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最紧迫的挑战之一。亚太地区在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中战略地位重要,但电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对此,我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加速新能源从增量主体转向主体能源的历史进程。坚持集中与分散并举、陆上与海上并重,充分利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大面积的沙漠、戈壁、荒漠、荒地、海洋等未利用土地,依托先进的新能源技术、输电技术,推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持续高速增长。
二是加快推进传统能源转型升级,确保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渡期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建设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在过渡期,可充分利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存量煤电资源,依托清洁高效先进的煤电技术,推动传统能源升级。
三是加快推进能源电力科技创新,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产业绿色化升级。新能源领域要加强大容量风电、新型储能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化、商业化进程和大规模部署。传统能源领域要探索明晰碳中和的可行路径及关键技术。
四是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促进生产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电能是新能源高比例转化、大规模外送消纳的便捷方式,电能替代是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提升终端能源清洁化水平的优先选择。要加快交通运输、工业、建筑等领域的电气化进程,促进能源消费体系全面升级和方式绿色转型。
 
03
余兵:多措并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本次亚太电协大会对于推动亚太地区能源转型合作、电力系统发展和绿色技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大会“绿色低碳 电亮未来”的主题,我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一是着力构建清洁低碳新业态。要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持续加快清洁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和科学化发展。大力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持续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和CCUS等降碳技术的应用。
二是着力构建安全充裕新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供给多元化、参与主体多,重点是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积极探索传统加新能源协同发展的务实路径。要发挥好煤电保供兜底作用,深入推进煤炭与煤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两个联营,确保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是着力构建经济高效新格局。要统筹各类型电源电网负荷的规划布局,建立容量机制和备用辅助服务。健全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从源头上实现布局更加合理、效率大幅提升、供应更加充裕的电力供应体系。
四是着力构建供需协同新链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彻底改变传统电力系统源随荷动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源网互动、供需协同的新形态,要充分发挥需求侧在平衡供需,降低需求增速等方面的战略作用,大力推动以源网荷储一体化,园区多能互补等为代表的智慧能源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
五是着力构建灵活智能新模式。要加快突破一批清洁、高效、低碳的发电关键技术。加快氢能制储运技术攻关,推进数字经济与能源工业深度融合。
 
04
栗宝卿:亚太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亚太地区作为未来全球能源电力发展的主要市场,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偏高,人均能源消费较低,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净零排放面临严峻挑战,不过,亚太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国家电投高度重视亚太地区的能源发展,在亚太电协成员国和地区的在运电力装机容量超170万千瓦,并承接多个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EPC工程。例如越南永好光伏、西原风电、达农风电、平顺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日本的8个光伏电站;澳大利亚克劳兰风电和霍顿光伏发电项目;马来西亚沙巴州、柔佛州等地的地面和水面光伏发电项目;菲律宾500千伏变电站等。
我们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电投将秉持绿色、创新、融合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一如既往地与亚太电协成员单位协同创新、并肩同行。
 
05
唐屹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搭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顺风车,南方电网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打造广泛连接、数字驱动、开放共享的现代化电网,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变革。依托海量数据和超强算力,推动构建新能源供给的消纳体系。依托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融合,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用能结构转变和效率提升。依托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满足用户需求,解放用户潜能,推动能源电力产业链现代化。
 
06
李向良:加强能源领域合作 建设美丽绿色亚太
 
 
 
中国华能愿与各方一道,充分发挥亚太电协作用,加强能源领域务实合作。一是筑牢区域能源安全基础,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充分利用各方能源资源互补性,加强能源设施互联互通合作,保证亚太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聚焦亚太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需求,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合力攻坚陆上新能源、海上风电、储能、CCUS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能源电力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共享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共同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将绿色低碳产业作为亚太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绿色投融资力度,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及生态环保项目跨境合作,为建设美丽绿色亚太、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07
旭红:推动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区域清洁能源发展
 
 
 
亚太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面向未来,中国华电愿同亚太同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区域清洁能源发展,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华电愿同亚太同行,深化能源技术合作,在电力装备智造、新能源、氢能、储能技术、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助力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华电愿同亚太同行,携手构建发展共同体,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加快推进能源资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亚太和全球发展繁荣注入不竭能源动力。
 
 
 
08
吕庭彦:清洁能源互联互通需要更多便利和条件
 
 
亚太地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为共建美好亚太和美丽地球,三峡集团建议亚太区域加强“碳中和”政策协调、知识分享和国际合作,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国际标准和知识产权,为清洁能源的互联互通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条件。为协同应对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我们呼吁在RCEP框架下,成立亚太区域的“碳中和”知识产权共享机制。
 
 
 
 

相关报道
协合运维
电力月刊171期
海上风光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维护创新技术发展论坛
燃煤电厂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大会


扫描关注“电力科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