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4月份新闻发布会介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应热点问题,从用电看,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6.5%。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0%、-8.8%、-8.3%和3.5%,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增长。分地区看,全国7个省份用电正增长,其中云南、新疆2个省份增速超过5%。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4.2%,降幅比上月收窄5.9个百分点。
并就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下一步在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哪些考虑和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回答。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详情如下:
4月20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网上方式举行4月份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政研室主任、委新闻发言人袁达主持,综合司司长严鹏程、高技术司司长伍浩共同出席,介绍了发用电和投资项目审批、复工复产、推动乡村旅游、举办云上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有关工作情况,并就媒体关注的一季度经济形势、脱贫攻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转移、价格等方面问题,回答记者提问。70余家境内外新闻媒体80余名记者参加了本场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4月份新闻发布会实录
【袁达】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4月份新闻发布会。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今天的发布会继续通过网上在线系统举办。今天,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我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先生、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先生共同出席本次发布会,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下面,我先介绍4方面情况。
第一方面,关于发用电和投资项目审批情况
从发电看,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下降6.8%,降幅较前2个月收窄1.4个百分点。其中,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8.2%、-9.5%、1.2%、5.7%和10.9%。3月份,发电量同比下降4.6%。据电网公司调度数据,4月1日—15日,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2%,实现了正增长。
从用电看,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6.5%。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0%、-8.8%、-8.3%和3.5%,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增长。分地区看,全国7个省份用电正增长,其中云南、新疆2个省份增速超过5%。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4.2%,降幅比上月收窄5.9个百分点。
投资项目审批方面,3月份,我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个,总投资773亿元,其中审批6个,核准2个,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行业。其中,审批的西宁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实施,对进一步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航空业务量增长需要、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袁达】第二方面,关于复工复产情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各地方各行业分区分级、精准有序复工复产,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复工。从电网企业监测的用电情况看,有色金属、医药、电子、化工、钢铁、机械等工业行业用电量已基本达到或超过去年水平。从物流情况看,铁路装车数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民航、港口、水运均正常运营,快递业务量已明显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从重大项目情况看,各地坚持分类指导、分区分级精准施策,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力度,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有力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开复工提速扩面。
第三方面,关于推动乡村旅游有关工作情况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缓解,大众消费需求不断释放与升级,空气清新、生态优良、交通便捷、成本较低的乡村旅游将迎来率先复苏和回暖的机遇。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升级、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都将具有积极作用。
近期,在2019年向全国广泛征集乡村旅游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共同遴选出了122个典型案例,编辑出版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一书,按照乡村旅游不同发展特色,从乡村民宿带动型、民俗文化依托型、景区发展带动型、生态资源依托型、田园观光休闲型和旅游扶贫成长型6种类型,总结梳理了各地在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合理有效利益分享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影响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措施。欢迎媒体朋友们关注乡村旅游并宣传推广乡村旅游发展典型经验和创新模式。
【袁达】第四方面,关于举办云上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有关情况
中国品牌日活动自2017年设立以来,已经连续举办3年。今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品牌日活动将采取线上方式举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中宣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定于5月10日举办云上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进一步展示我国品牌发展成果,凝聚全社会品牌发展共识,在疫情后加快形成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云上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将全程在线直播,让消费者参与互动体验,期待与媒体记者和网民朋友们相约云上,感受国货精品魅力,共话美好未来。
我先介绍这些。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新华社记者】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6.8%,为1992年有季度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当前各地都在持续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经济活动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不少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空前挑战。大家对下步中国经济走势十分关注,有的甚至非常担心。请问发改委对此怎么看?
【严鹏程】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人的心声。正如您所言,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对各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带来重大影响,也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宏观经济数据反映的其实是微观主体的冷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最近这几天,各方面就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在这里,我想谈5点看法。
第一,一季度我国经济负增长不具有历史可比性。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要放在百年不遇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综合衡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重抑制正常经济活动,世界多国经济已出现停摆半停摆状态,国际经贸往来几近停顿。疫情期间的经济运行,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下的经济运行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并非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发严重事件带来的结果。
第二,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空前考验。本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疫情冲击,我们迅速果断采取超常规的防控举措,不仅在较短时间内阻断了本土疫情传播,也有力保障了14亿人的基本生活,保持了社会秩序安全稳定。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难免要付出一定代价,但生命无价,相比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短期承压这个代价是必须承受的,也是值得付出的。
第三,当前经济运行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复。目前各地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进程。从3月份以来的情况看,各项经济指标正在逐步好转。生产方面,用电量、货运量等实物量指标明显恢复,3月份工业降幅比前2个月大幅收窄12.4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4月上旬用电量已同比增长1.5%。需求方面,内需正在不断恢复,一季度投资、消费降幅分别比前2个月收窄8.4个、1.5个百分点。预期方面,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回升16.3个、22.7个百分点,双双重回荣枯线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指出,中国经济出现的复苏趋势令人鼓舞。
【严鹏程】第四,强大国内市场正在有力发挥托底支撑作用。我国拥有14亿人的大市场,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市场纵深和回旋空间巨大。在这次疫情应对中,不少企业顺应防控需要,迅速开展技改扩能和转产扩产,一些满足群众基本需要的工农业产品生产和销售保持了正增长,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等行业快速发展,线上课堂、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成长迅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长13.2%。一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也在就区域总部落户中国等加快洽谈进程。这些逆势成长的新增长点增长极,都展示出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
第五,宏观对冲政策仍有很大空间并将持续发力。为应对疫情冲击,前一阶段在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这些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我们也注意到,受国际疫情“二次冲击”等影响,国内供需循环还没有完全畅通,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一些个体工商户停业歇业问题还比较突出。对各类市场主体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感同身受。下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就业民生等方面,抓紧推出一批更有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着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切实稳定经济运行。
总体上看,这次疫情没有也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阶段性的。我们相信,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支撑,通过宏观政策对冲,畅通经济循环,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克服眼前的困难,推动经济发展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完成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谢谢!2020-04-20 10:22:54
【袁达】请继续提问。
【中国改革报记者】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请问国家发改委及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冲疫情因素的影响?谢谢。
【袁达】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密切跟踪分析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消费扶贫等重点工作。
一是积极推动搬迁安置区统筹防控和复工。密切关注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安排部署各地以8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抓好大型安置区疫情防控,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扫尾”工程和大型安置区教育医疗设施补短板项目,建立定期调度、挂牌督战机制。截至3月底,需“扫尾”的26个项目已全部复工。
二是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带动作用。今年以来,分批下达2020年以工代赈资金56亿元,重点投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湖北等受疫情影响较重地区,广泛组织贫困群众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群众参与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带动其就近就业,并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预计将吸纳约30万受疫情影响滞留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就业增收。
三是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印发了《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联合27个部门和单位开展30项具体行动,积极开展产销对接,解决贫困地区农畜产品滞销问题,多渠道促进贫困地区旅游服务消费,最大程度化解疫情对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和贫困群众增收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正在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购买湖北等受疫情影响较重地区和其他贫困地区特色农畜产品,尽最大努力减轻疫情对群众增收带来的不利影响。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督促指导和工作调度,及时帮助地方协调解决项目复工复产、滞留劳动力就业、农畜产品卖难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坚决打赢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人民日报记者】全球疫情“大流行”对世界经济影响正在进一步深化,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空前挑战。刚才严司长介绍,将进一步出台政策稳定经济运行,能否告诉我们有哪些重点措施?
【严鹏程】谢谢您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我刚才已经谈到,为应对疫情影响,前一阶段,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保基本、稳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当前国际疫情“大流行”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研究决定,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并明确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并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按程序推动一揽子宏观政策出台落地,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复产达产。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畅通经济循环,这是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前提。要针对当前复产达产面临的难点堵点,抓紧落实调整完善后的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加快清理取消不合时宜的临时管制措施和各项不合理规定。要切实发挥大项目、大企业的牵引作用,着力支持点多面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商复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二是抓宏观政策对冲。重点是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对冲疫情影响,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主要是: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加大对保基层运转的支持力度,加大补短板重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抗疫稳定的支持;通过降准、降息、再贷款等多种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在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三是抓扩大内需。在外需受阻的情况下,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支撑。我刚才已经谈到,我国拥有14亿人的大市场,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在促进消费方面,重点是积极稳定汽车、家电等居民传统大宗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同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和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新需求,大力培育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数字消费、智能消费、康养消费等新兴消费增长点,推动线上消费乘势成长,促进线下消费加快回补。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是聚焦短板领域特别是疫情防控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加快公共卫生防控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严鹏程】四是抓企业帮扶。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是经济的活力源泉、就业的主力军,当前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集中体现在对企业的影响上。我们将针对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突出困难,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牵引、以提高企业发展能力为目标,在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援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进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信用贷款占比,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帮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稳住经营。全力促进外贸外资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国际物流畅通,帮助企业保订单、保市场、保份额;大力支持和鼓励出口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帮助渡过难关。同时,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积极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
五是抓就业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脱贫攻坚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实施好援企稳岗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促进新业态发展和灵活就业;拓宽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要充分考虑疫情冲击,将受影响的困难群众按规定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
我国宏观政策空间十分充足。我们将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根据全球疫情变化和我经济运行情况,适时对宏观政策进行调整完善。谢谢!
【彭博社记者】近期,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请问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下一步在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哪些考虑和计划?
【伍浩】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刚才所说,社会各界非常广泛关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当前比较热的话题。关于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我们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系统梳理国内外发展现状,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当然,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将持续跟踪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加快释放。
从信息基础设施看,取得跨越式发展和进步,高速光纤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网络用户超过12亿。
从融合基础设施看,助推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更加清晰,信息技术积极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
从创新基础设施看,有力支撑了科学技术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设5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伍浩】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相关部门,深化研究、强化统筹、完善制度,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
二是优化政策环境。以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
三是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同时,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四是做好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通过试点示范、合规指引等方式,加快产业成熟和设施完善。推进政企协同,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部署建设和融合应用的互促互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近期,“美日企业撤离中国”的消息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请问国家发改委对此怎么看?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吸引外资?
【袁达】感谢您的提问,这是个热点问题。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关注到一些国家在企业回流问题上的言论或政策,也注意到各界广泛深入的讨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支持经济全球化,推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此特殊时期,需要各国携起手来,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政府需要做的是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而不是增加不确定性。随着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外资基本盘总体上是稳定的,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经营逐步走向正常,订单完成情况不断好转,外国投资者信心逐步增强,一批外资新项目即将落地,这充分说明中国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坚韧性。中国美国商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商会机构近期所做的调查显示,3月份以来,在华美资、日资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好转,投资意愿比2月份明显增强,考虑调整产业布局的企业数量很少。
【袁达】跨国投资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继续做好稳外资各项工作,支持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一是进一步推动外资项目和企业复工复产。着力帮助解决复工复产难点堵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复工复产。各项援企政策同等适用于内外资企业。
二是出台2020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2017年至2019年,我国连续三年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93条减至40条。这次修订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制造业、农业领域开放水平,继续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
三是出台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本次修订鼓励条目将只增不减,重点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力,使更多领域的外商投资能够享受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
四是继续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对于重大外资项目,加强协调推进,给予支持保障。做好项目储备,对于符合条件的制造业、服务业重大外资项目,将按程序纳入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协调范围。在实施好前三批重大外资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将推出第四批重大外资项目。推动重点省市建立健全地方层面的重大外资项目专班机制,全面提升外资项目服务水平。
五是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确立的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外资促进、保护等各项工作。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当前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方面,发改委将采取哪些措施?
【伍浩】谢谢您的提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精准有力支持企业抗击疫情负面影响,积极挖掘消费潜力,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对稳定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有利因素也在快速增加,这为我们做好后续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客观上导致海外需求下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比较大的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相关部门,围绕稳定国内生产,提升供给水平,畅通国际合作,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复工复产。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关键在于企业的稳定生产,我们将重点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全力保证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同时根据这次疫情防控的经验,支持企业充分运用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强化产业上下游、跨行业协同生产。
二是加快实现复产达产。企业复工复产后实现复产达产,需要供给和需求的有效促进。要做好国内大循环这篇文章,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新需求、引领新需求、创造新需求。危中也有机,这次疫情暴露了很多短板和弱项,可能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将改变生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更展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强大产业基础体系,这些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
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在确保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为重要和急需的商务、物流、生产和技术服务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从中长期来看,这次疫情或许将对国际产业链的调整带来一定影响,但大趋势不会改变,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不管外界环境怎样变化,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深化改革开放,在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打造新的国际合作增长点,带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
总的来讲,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持续细化实化相关政策措施,努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我们也有信心、有能力。谢谢。
【袁达】谢谢,请继续提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提升中欧班列等货运通道能力,全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源,支持稳定国际供应链和复工复产,请问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将采取哪些措施?
【袁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海运、空运普遍受阻,中欧班列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成为疫情期间国际物流运输的重要选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全力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在保障通关效率、畅通集疏运、加强运力保障、加强货源组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逐步落地见效。
目前,中欧班列总体开行形势良好,对于稳定国际供应链、助力中欧共同抗疫、促进企业复工复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运量实现逆势增长。截至3月底,已开行1941列,发运货物17.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其中,去程大幅增长,开行1049列,发运货物9.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4%和28%。二是运行质量保持稳定。综合重箱率为98.1%,比2019年提升4个百分点。其中,去程重箱率99.9%,回程重箱率95.9%,分别比2019年提升0.7个和7.6个百分点。三是行业率先复工复产。主要开行城市均已实现正常运营,全行业复工率接近100%。从武汉始发的中欧班列在中断2个月之后,于3月28日正式按下“重启键”,恢复常态化开行。与此同时,中欧班列为企业维持正常生产和销售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国际防疫救援物资运输提供抗疫绿色通道,通过中欧班列,已累计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发运约44.8万件、1440吨防疫物资。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会同各有关方面,共同推进中欧班列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提高运能运力。坚持敞开受理、应运尽运,全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源。加强铁路装卸作业组织,做到优先承运、优先装车、优先挂运,对开行班列需求予以有效保障。
二是加强货源组织引导。进一步梳理外贸出口企业情况,支持外贸订单恢复生产,引导适宜货源向中欧班列转移。支持利用中欧班列组织运输疫情防治医疗物资和相关器械设备。
三是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变化和运输安全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务实管用的消杀措施。建立健全中欧班列突发情况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疫情期间突发问题,切实做好外防输入工作。
四是确保通道安全畅通。加强政府层面沟通协调,强化沿线铁路协调联动,优化班列运输组织,灵活调整作业流程,确保班列安全稳定运行。畅通集疏运网络,推动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打通班列运输“微循环”。谢谢。
【经济参考报记者】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新的业态和模式,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请问发改委将采取哪些举措支持这些业态的发展?
【伍浩】谢谢您的提问。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抓紧布局数字经济。在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一季度GDP初步核算主要数据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表现亮眼,逆势同比增长13.2%。这充分证明了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大趋势和巨大潜力。
从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线下活动受到极大制约,但包括无接触配送、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在内的很多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这些新业态新模式既是企业抗击疫情的应急之举,更是在疫情挑战下,各类市场主体主动探索实践出的创新成果和智慧结晶,对于引领创造新需求、培育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深入研究促进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问题,系统梳理了新业态新模式的总体发展情况和各个领域的发展具体表现,提出了15个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方向。我们初步判断,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在抗击疫情中形成的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高质量供给和消费习惯,正适应、引领、创造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新需求,带来新的机遇,未来将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
【伍浩】下一步,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抓好3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包容审慎。近期,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管创新,探索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给市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创新想象空间,更好地释放数字化在实体经济各领域的创新效能,要特别重视和制造业的结合。
二是鼓励试点探索。推动开展新业态新模式政策试点。前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已经在部分区域布局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提供改革“试验田”。后续,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有序组织试点。例如,在“互联网+社会服务”领域,我们将联合卫健委、教育部、人社部、医保局等部门,积极推进电子病例互认共享、“双师教学”、职业教育在线实训、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装备应用等试点,为进一步探索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基础条件,成熟后逐步按程序推广复制。
三是加强协同联动。近日,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试点地方、平台企业、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共8类主体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以及供给需求、线上线下、产业链上下游等6个协同,构建新型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多方联动、协同配合,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双向提速,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共同体,大家不仅携手渡过疫情难关,更可以共同搭乘数字经济发展的东风。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近期CPI同比涨幅重回“4时代”,请问如何判断下一步的CPI走势?将采取哪些措施稳定市场价格?
【严鹏程】感谢您的提问。物价是民生大事,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去年下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特别是猪肉等重要食品价格上涨较快;今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冲击,物价尤其是重要民生商品的价格走势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总的来看,疫情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是短期的,我国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仍然坚实。3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4.3%,涨幅比上月收窄了0.9个百分点,环比下跌1.2%,是近10多年来环比最大降幅,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疫情对我国主要农副产品和其他消费品产销的影响正在较快缓解。随着全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进一步恢复,CPI涨幅有望继续回落,全年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国家发改委高度重视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今年以来,会同有关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一是强化猪肉保供稳价。启动实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鼓励扩大猪肉等肉类进口。近两个月,猪肉价格从较高水平上持续回落,4月19日,36个大中城市超市集贸市场猪肉零售价格比2月中旬下降12%。
二是强化粮油市场供应。加大成品粮油投放,积极推进粮食加工企业复工复产,指导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增加成品粮油库存。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十分充裕、粮食加工生产能力总体富余,全国成品粮油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价格总体稳定。
三是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把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作为重要抓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实际发放补贴累计达到93亿元。近日,我委又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阶段性价格临时补贴工作的通知》,明确自今年3月至6月,在现有保障对象基础上,扩大保障范围,提高1倍价格临时补贴,预计将惠及6700多万人。
下一步,我委将继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一是强监测。主要是加强价格监测预测预警,及时提示预警市场变化和价格波动风险。二是促生产。主要是支持生猪养殖业复产扩产,鼓励禽肉、水产品增产,加强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春耕春播管理。三是畅流通。主要是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强化农产品市场公益属性,降低物流运输和市场交易环节损耗及费用。四是增供应。主要是继续做好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工作,在重要时段加大投放力度,鼓励商贸企业扩大重要民生商品进口。五是兜底线。主要是督促和指导各地落实好价格临时补贴阶段性提标扩围政策,及时足额将补贴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谢谢!
【袁达】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今天出席发布会的两位同事,也感谢一直在线的记者朋友,谢谢大家!